sp; 而方元继续进行着讲解。
“历史上的周瑜,气量是很大的,陈寿说他是性度恢廓,刘备对他的评价是气量颇大,蒋干对他的评价,是雅量高致,什么叫雅量?高致的一方面气量很大,所以把周瑜说成是一个气量狭窄的小人,这是冤枉的。可以肯定的是周瑜是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
“有人或许不认同,但我可以肯定的说,演义并不是历史,......第一种是史书上,这个形象我称之为‘历史形象,这里要说明的是,历史形象并不等于历史真相,因为历史记载也并不一定可靠,第二种是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我称之为文学形象,第三章是民间传说与信仰,我称之为民间形象。”
“甚至每个人心目中的历史人物的形象都不相同,他对历史上的人物呢,都会在自己心目中塑造一个形象,而且这个形象它一旦形成了定型了,以后呢,它往往不能接受别的形象,如果你讲的这个形象和他心目中的形象不一样,他就说你不对,他说你错了,所以我们去看一部历史剧,不管历史电影也好,历史的电视剧也好,总会有观众在下面评论说,唉呀,这个周瑜他不像啊。”
“说得你好像见过真的周瑜似乎。”
台下再一次轰笑起来。
而方元说道,
“如果一开始,有人告诉你,今天有一个人来讲三国,讲得非常好,那么你们心中对于这人,闪过的第一个想法,那肯定是一位老学者、老教授,头发再白也觉得合理,肯定不会是认为是像我这样的年轻人。”
此时,很多人都点起头来。
方元举的这个例子非常的形像。
比如你说中医,大多数的人第一个想法,便是留着长白胡子的老人,而不是一个年轻人。
随着话题一点点的深入,方元说道,
“在古代有一个叫郭冲的人,郭聪呢,大概是诸葛亮的一个铁杆粉丝,他认为现在对于诸葛亮的这个推崇啊,远远不够,于是他就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就是说我现在要向大家公布,大家都不知道的诸葛亮的五件事情,这五件事情,在后来裴松之在为《三国志》做注的时候,一一加以驳斥。”
“第一件事情,便是空城计。”
台下的人再一起疑问起来,
“空城计不存在?都是瞎编的?”
“还有五件事情,难道自己所了解的历史是假的不成。”
方元环视现场人员,语气一换,说道:
“但这个司马懿就要话要说了,你诸葛亮这个时候在阳平,而我官居荆州都督,驻节宛城,根本就不在阳平战场,我可是有着充分的不在场证明,所以这件事不成立。”
“就算是真的存了,我完全可能派一个侦查兵进入看看,你说你一个小城池能埋伏多少人......”
方元的再一次幽默的让场上的人笑出声来。
不在场证据。还能这样用。
搞得像是一个侦探一样。
方元也知道,诸葛亮虽然不是演义里面那样,但仍然是三国重要的一环。
“实际上诸葛亮,它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甚至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它的才能主要在政治方面,他治国的才能是非常杰出的。”
方元此时又吹了一波诸葛亮的治国才能,所引用的内容有理有据,更让人信服。
虽然一开始很多人都不太接受,但方元也通过巧妙的说法,避开一些雷区,可以吹一波的时候,就吹上一波。
不知不觉,许多人都听得入迷,已经忘记时间流逝一般。
转眼已经到了尾声,也开始要为下一集铺垫,设置悬念。
“在今后的节目里,我将和观众朋友们一起笑谈三分,品读三国,那么从哪儿说起呢?我想还是从那个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最复杂,分歧最多,争论最大的人说起吧,就让他引领我们走进那个原本就很复杂而又波澜壮阔的历史吧,请看下集《真假曹操》。”
随后方元向台下鞠躬,表示第一集已经试讲完毕。
场下顿时爆发出雷鸣一般的掌声。
“精彩啊!”
“太精彩了啊!”
“说的真好!”
“太长知识了。
“是呢,我都听入迷了!”
“想不到一个老生常谈的三国,还真能说出一些不一样的地方。”
“怀忠义啊,你果然没有看错人。”
“这才是当代年轻人啊,太优秀了。”
“说得实在是太有意思了。”
节目结束后。
此时的人,都收拾起了轻视的心态,有序的退场,好多人还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一边走一边跟周围人讨论着刚刚方元的《品三国》。
也打算将这个节目追下去。
虽然之前说的是试听,但现在所有的人,都肯定这优秀的节目肯定会做下去。
放着这样优秀的节目都不要,那就是脑子出了问题。
第90章 让人肯定的节目[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