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内阁设置九人,首辅一人,次辅二人,其余六人为辅臣,将朝中大小事务全都分散开来,除首辅总览全局外,其余辅臣各司其职。
      同时将锦衣卫和御史台进行整合,确保对官员的监管,锦衣卫负责调查,但取消了锦衣卫的缉拿权。
      并且对六部等重要部门进行改革,增加原本官员数量,六部按照职责不同,设尚书一人,侍郎若干,分工更加明细。
      朝中大事,由内阁会同六部尚书、督察院、御史台、锦衣卫商议,皇帝则作为最后的‘裁判。
      另外将一些重要部门从原本的衙门独立出来,比如将作监从工部独立出来,专门研制军队武器装备,兵部专门设立海军衙门,专事海上事宜。
      毕竟前宋一个让后人诟病的地方就是臃官,宁羽的改革不仅是在朝廷上,地方上也进行了大调整。
      一开始大臣们对这种操作非常不适应,甚至有人告状告到朱元璋那,但是朱元璋仿佛没听见一样,对你有的操作不置可否。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发现,看似臃肿的官员体系,因为分工明确,几乎没有重叠,不仅没有降低效率,反而将朝政处置提升了数个档次。
      大臣们也发现,朱元璋并不是老糊涂了,很多时候,宁羽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朱元璋会第一时间站在宁羽身边支持,不然宁羽就算再强势,也不可能这么顺利地将改革推行下去。
      洪武三十年,在朱元璋不屑的‘催促下,宁羽终于‘松口,他和徐妙锦终于完婚。
      婚礼在朱元璋的操持下,空前盛大。让人不敢相信这是素来借鉴的朱元璋的手笔,足见朱元璋对宁羽的重视程度。
      洪武三十一年,宁羽的长子出生,朱元璋喜不胜收,赐名朱文基,当年朱元璋颁布退位诏书,将皇位禅让给了宁羽,朱元璋整自此过上了幸福无比的退休生活。
      次年,宁羽该年号永乐,这也许是他对远在西北的朱棣的一种补偿,毕竟,朱棣带着一支临时拼凑的军队,硬是凭着自己的军事才能,不仅把鞑靼和瓦剌收拾的服服帖帖。
      更是给大明打下西域一大片疆土,根据段成送来的奏报,以及朱棣自己的奏报,他们正在继续力量,准备向曾经的花剌子模,现在的帖木儿帝国进发。
      永乐元年,经过多年的准备,宁羽派遣由两百三十艘大小船只组成的舰队,分东西两路出海。
      永乐二年,大明水师租借琉球过港口作为中转站,同年出兵平定倭患后,大明正是驻军倭国。
      永乐三年,两支舰队先后返回应天龙江船场,带回异域物资无数,尤其是一些种子,比如玉米、土豆、辣椒等等。
      给大明带来了一波快速的发展,这个年代不是百姓不勤劳,而是因为不管百姓如何努力,产出就只有这点。
      现在不一样了,占城稻、玉米、土豆、红薯等高产作物的出现,让大明迎来了一波人口大增长,大明借此开始向草原、以及广大的海外领地移民。
      永乐五年,大明从海上出兵,收复吕宋、占城之地,于海峡两端筑城,自此苏岛以内,东海以广,皆为汉土。
      同年,宁羽带领舰队登临望海城,也就是大明海峡最外端的城池,并在望海城接见了波斯、奥斯曼以及西方弗朗机使者。
      永乐十年,大明舰队在红海击败奥斯曼海军,与马穆鲁克签订盟约,开凿红海和地中海之间的运河。
      永乐十一年,大明舰队跨过一片全新大陆,并于弗朗机两国舰队大战,历时一年,击败弗朗机两国,同时在弗朗机半岛南部割让百里。
      永乐十二年,朱元璋含笑驾崩于谨身殿,宁羽悲痛不已,罢朝七日,扶灵紫金山,结庐紫金山亲自给朱元璋守灵三月。
      永乐十五年,征战西方二十年的朱棣病逝于大明拱义城。宁羽亲自前往大明北都燕京,迎接朱棣灵柩回国,陪葬于孝陵。

第290章 终章[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