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这个正月,遥城发生了不少事情。
      先是莫家一家几十口人被下狱,这事儿刚发生呢,转头翁州同就吞炭自杀了。然后就是莫通判一家被处以死刑,出了正月就处斩。
      而与此同时,微城修葺学堂的事情已经进入中后期了。废弃的寺庙已经被改成了学堂,临近的破旧屋子被推掉,建起了一座座排房。帮忙搬砖泥土的人,是因为雪灾流离失所而后又得官府救助的人。他们如今帮忙不仅能得到一日一家嚼用的口粮,还能在学堂投入使用的时候,让他们的孩子得到一个学习的机会。
      莫家的事情结束以后,梁湾就被沈双玉抓来跟进微城学堂的事情,而因为此事一同出入画楼的还有宁夫人。
      “微城学堂不对乡绅世家子弟,只对寻常百姓家。我先前预想的是八十人,也就是八个县,按县城的人口来分入学的人数,统共八十个人。只能开两个学堂,今年入学堂的孩子,明年就上第二个学堂,第一个学堂则招收新的孩子。而上过第二个学堂的孩子虽不至于饱读诗书,也不会大字不识,足够寻份养活一家的活计了,则必须要离开学堂。如此这般,周而复始。”沈双玉对梁湾跟宁夫人说起了自己的想法。
      宁夫人皱眉,直接道:“我上回听您说,只预算了八万两银子?”
      她说的上一回,正是沈双玉去了莫家之后的第二日。那一日,沈双玉跟她粗粗说了学堂的事情,也说明白了日后要宁知州看着学堂。之所以没有说多,是要她回去询问宁知州的意思,若是同意,再详说不迟。
      沈双玉点头,“每年从杭州税收里拨出十之一二,十万八万的投进学堂,估摸着已经是各县乡绅世家能够容忍的最大限度了。”
      不面对各乡绅世家,是因为他们有能力,能够自己请来先生,拥有自己的私塾。要是接纳他们的话,他们也不屑于让自家的孩子去环境一般的学堂,或许会让得力的奴才去争取位置。
      可是,他们跟寻常百姓比,他们多的是银钱财力……那么在入学堂的时候,就容易为了一个学习的机会把学堂的制度搞得乌烟瘴气的。
      “可是,臣妇不知,这十万八万是花在什么地方?就算是不收学费,也不过是要花费请先生的银钱啊,怎么需要用到这么多银钱?”宁夫人道。
      沈双玉道:“这是我要说的第二点,但凡是能够进入学堂的人,都是需要严格考核的,只要品性端正之人才能上学堂。而且八个县城的孩子都有,总不能让他们赶回家去吃住,只要进了学堂,在学堂的时候,吃住都由学堂出。”
      宁夫人明了地点头,“那倒的确是大开销了。”一年三百多天,就算是三百天在学堂,加上先生跟帮工一百张嘴,一年就要吃掉不少银钱。
      可是随即又有问题了,宁夫人担忧道:“这个学堂能办几年呢?这要是一两年就得停歇的,岂不是雷声大,雨点小,一开始忙活得很了,反而草草收场,不如一开始就不弄这么大排场。”
      梁湾看了看沈双玉,回答道:“只要杭州还是王爷的封地。”
      宁夫人的脸色僵住了,打量着沈双玉的脸色,讪讪道:“臣妇说句大不敬的,王爷至今下落不明,臣妇实在是怕……”
      到现在,相信明王还活着的人少之又少,只是皇上还没有承认而已。只要皇上承认了“明王薨了”,那封地自然就会被收回。封地一旦被朝廷收回,那学堂无疑就会被取消。
      只是梁湾跟沈双玉都是屈指可数里的人。
      梁湾咬着唇,冷漠地看过宁夫人,碍于此时情况没有拍桌反驳。
      沈双玉脸色沉下来,可她也清楚宁夫人的担忧合情合理,于是改正道:“只要我沈双玉还活着,那学堂就能一直开下去。”
      停顿片刻,她又强调着说:“宁夫人放心,王爷肯定不会有事的。”
      她这么说,就是下了决心要把学堂好好开起来的。即便是进京后哪里不如意了,她也要想法子叫别人来护着。即使是沈双玉不行,可她还是沈钰。
      宁夫人其实并没有觉得这话有多少分量,只是被她的气势镇住,觉得她的态度难能可靠。更重要的是,她后知后觉,自己说了“明王可能薨了”的话,可是犯了皇上和眼前人的忌讳了,不敢再缠着此事说什么,也想着赶紧转移话题了,便讪笑着点头,没有再提。
      沈双玉平复心情地喝了两口茶,又开口道:“考核的事就交给梁大人了,只要能够考核到孩子的真实品德,随便梁大人明着来或是暗着查。品德过关了,再以各县人数比来选更优秀的人,择优进学堂。”
   &nbs

第432章 商议学堂[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