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三十六节 修路[2/2页]

伐清 灰熊猫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      邓名已经和狄三喜达成了协议,对方同意把两千名战兵俘虏统统带去建昌,然后交还给邓名一千五百名他指定的男性,如果邓名要一批女性,那么两个女人折算一个男丁。这个买卖狄三喜觉得挺合算,这两千名战兵大都身强力壮,他带回建昌后用来换其他将领手下的辅兵时肯定不止一个换一个,如果用来换女丁,自然可以换到更多。当然狄三喜并不打算独吞这笔人口交易的利润,肯定要分给其他派兵来成都的西营将领一些,冯双礼的名下也要上贡一笔。
      邓名知道狄三喜大概能赚不少好处,不过这也是应有之义,毕竟狄三喜辛辛苦苦地大老远赶来成都支援自己,如果不对此表示感谢的话,那将来还怎么指望建昌继续充当自己的后盾呢?
      在狄三喜把这批人带走以前,邓名最后利用了他们一次,让这些士兵出力拆除了成都城内的一片房子,整修出一条宽阔的大道来。这条大道宽约三十米,是以前成都衙门前道路的五倍宽。看到这条新的大道后,无论是刘曜还是狄三喜都啧啧称赞,表示他们从未想到如此宽阔的大道。
      在这条大道最靠近城门的地方,邓名又让俘虏在两侧盖了一批店铺,这些店铺的规模都不大,与宽阔的大道一比,显得非常不起眼。
      “如果我能够在都府站稳脚跟,并且恢复农牧工商的话,将来这里就会布满了各种店铺,粮食、杂货、肉类应有尽有,甚至包括大量的马匹和武器交易。”邓名望着那十几间新建好的小店铺,准备把它们以非常低廉的价格租给那些刚刚诞生的商行:“等到了那个时候,这条大道两侧的土地我们应该还可以卖不少钱。”
      在邓名憧憬着未来的繁荣的时候,刘曜、杨有才还有刘晋戈、袁象等众多部下涌到他的身边,嚷嚷着要邓名给这条大街赐名。
      “嗯,让我想想。”邓名斟酌了一下,他首先冒出的念头是:森威路。
      “十马大街!”李星汉第一个帮忙出主意。这条大道如此宽阔,并排走十匹马恐怕都富裕一大块。
      周开荒是第二个:“胡说,明明是二十马大街。”
      “邓公街。”远处的熊兰躲在人群背后,大喊起来。
      不少人都纷纷点头附和,其它的建议就算与熊兰不同也思路相近。
      “提督大街。”新的喊声得到了更多的响应。在场的官员几乎立刻都意识到熊兰提议的不妥之处,邓名他明明就不姓邓嘛,而且怎么可能最后才是个公呢?这条街既然是殿下在四川提督任上兴建的,那么就纪念这个职位好了。
      “蜀王街。”这是刘曜想出来的。
      马上遭到了赵天霸的反对:“中兴大街!”
      “弘光街。”任堂也凑趣地喊了一嗓子。
      但邓名最终还是选择了另外一个名字:“就叫春熙路吧。”
      邓名既然作出了决定,其他人当然也都纷纷喊好。
      “建春熙路的是一批奴工,而支撑我振兴成都工商业的第一笔钱,也是人口买卖的收入。”邓名虽然知道眼下不会有任何人认为自己此举有丝毫不妥,但心里却有些异样的感受:“不知道数百年以后,这个世界的后来人会如何评价我。”
      ……
      四百年后,随着对平行宇宙的不断观测,质疑两个宇宙之间有没有信息交换的声音层出不穷。甚至有人大胆断言,本宇宙有的科学狂人已经对落后的平行宇宙施加了影响。
      虽然这些假说无法得到证明,有一些理论甚至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但它们依旧有相当的市场,因为有一些巧合确实令人费解。比如成都的春熙路就是一个例子:尽管两个宇宙的春熙路走向、位置完全不同,但它们确实共享同一个名字。在研究了平行宇宙的历史后,科学家发现该宇宙的春熙路是中国北洋政府的森威将军杨森修建的,一开始曾被命名为森威路,但当杨森被赶出成都后,路名最终还是改得和本宇宙一样。
      最近又有一个新的理论被提出,那就是更先进的宇宙的信息会通过某种神秘的方式向低级宇宙扩散,不需要人为干涉就会自发产生,就好像高级文明对低级文明的影响一样。由于平行宇宙落后本宇宙实在太多,所以就会出现诸如春熙路这样明显的影响,即使原名是森威路,最后也会被干涉、被修改得和高级宇宙的路名一致。
      科学界对这种理论的评价是:与其说是物理学理论,不如说是宇宙歧视心理。
      不过由于科学界依旧无法解释这种巧合,所以也无法消除类似假说的影响。
      ……
      听说李牧阳今天要请大家看戏,不少邻居早早赶来聚集在戏台子周围。今天晚上看演艺班的表演,观众不用缴纳那一角门票的欠条,所有人的费用都是由李牧阳一个人出。
      等大家都心满意足地坐好了,李牧阳就跳上了台子:“诸位兄弟,我要请大家帮忙了。”
      “难道又是借欠条?”不少人心里都冒出这个念头。
      自从衙门公布可以用欠条换人后,本来被大家视为价值可疑的欠条就突然变得抢手起来。从建昌移居到成都的几千个云南百姓,几乎人人都还有家人在建昌做苦力,他们时时刻刻想把亲人从军屯中赎出来。
      提刑官衙门说一时付不出五千元欠条也没关系,可以先由熊兰的银行借给他们。但百姓们一算账,这笔赎人的利钱高得吓死人,要是五千元都向银行借的话,十年内就要还给银行一万元;而如果只借三千元的话,十年内只还六千元就可以了。既然如此,当然是现在能付多少就尽量付多少,最好立刻付清才好。
      不过五千元的欠条就意味着之前军方多征了五十石粮食,这要四、五个农民才凑得出来,于是急于赎亲人的云南人就纷纷和邻居借欠条。虽然可以用粮食从衙门那里换欠条,但是现在还没有多少人愿意把可以救命的粮食去换成一张纸,于是只能求邻里帮忙。一家不够就找几家借,有的人这家借一百,那家借二百,从十几个邻居手里借走好几千元的欠条。
      不过熟悉李牧阳的人心里都有些奇怪,这个家伙是四川人,之前是刘曜手下牧羊的,没有亲属在建昌,根本没有赎人的必要。
      去年刘晋戈刚建立提刑衙门时,成都军方决定放出一批辅兵去开荒,李牧阳就是那时得以脱离军队成为百姓的。给同秀才功名时,提刑衙门要求人人起个大名以便记录在案,李牧阳就根据以前的职业给自己起了这个名字。
      “兄弟们,在逃来都府前,我是打铁的。”李牧阳对台下的众人说道:“镰刀、锄头、斧头,没有我不会做的……”
      李牧阳是逃难到成都后才接触到干农活,因为对耕地不擅长,所以被打发去牧羊,也是这个原因才被从军队里放出来。一年来李牧阳虽然勤恳,但收成谈不上有多好。听说了新政策后,李牧阳就心动了,想重操旧业打铁。
      为此李牧阳已经跑了一趟银行,想借欠条开个铁匠铺子。现在成都周围到处都需要农具,李牧阳觉得生意应该会不错,他甚至已经和两家筹备中的铁矿商行联系好,要购买他们的原料。但熊兰的手脚被限制住了,邓名说过借贷计划是针对退伍军人的,而且还不能滥发欠条。店铺的租金,还有购买工具、设备和铁的定金,都加起来可能要好几万元。
      在仔细询问过李牧阳后,熊兰觉得这可能是一笔不错的生意,李牧阳应该还得起贷款并给衙门缴纳可观的经营税。因此刘晋戈和熊兰就对李牧阳说,如果他能借来一半,剩下的银行可以借给李牧阳。
      “今天大家借给我的欠条,我一年之内如数奉还,我还给大家三成的利!”李牧阳用力喊着:“兄弟们从我那里买家伙,我也会给兄弟们打折,怎么样?”

第三十六节 修路[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