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死前便找来四个亲信,嘱咐道:“我死后,你们抬着我的棺材一直往北走,待到杠烂绳断处,那就是我的葬身之穴,切记,要自然而断,切忌使用外力。”
诸葛亮死后,并未立即发丧,这四个亲信便暗地里抬着他的棺材一路向北,寻找诸葛亮亲点的未知的良穴佳城。当他们走到斩夏山一带,山高林密,沟深水急,实在难以逾越,其中的两个亲信便怂恿道:“如此这般,何时是个头啊,不如,我们就在这儿把绳子弄断,把棺杠弄折,落地生根吧!”
那两个亲信不允,便与其发生了争执,结果,那俩亲信一怒之下拉断了绳索,摔断了棺杠,拂袖而去。
这俩亲信回到营中不久,诸葛亮去世并秘而不丧的事情传到了刘禅的耳朵。刘禅悲痛之余,决定要厚葬诸葛亮。便问这俩逃回来的亲信,诸葛亮到底葬在了哪里?这俩人支支吾吾不能确定,刘禅大怒,施以酷刑,这俩人才道出了事情的真相。
刘禅也是感到奇怪,为什么诸葛亮要自己挑选墓穴,而宁愿放弃皇家高规格的陵葬?当时的人们有四种猜测。一,诸葛亮为了节俭,不愿把丧事办的豪华铺张,杜绝浪费:二,诸葛亮自选墓穴,是大有玄机,把他安葬在他选中的墓穴,能保大蜀江山万万年;三,他选中的墓穴,是为了日后自己的子孙发迹,实在是为谋划未来而打算;四,怕的是有不屑之徒盗取自己的陵墓,使自己死后亦不得安宁。
这四点,第一点在理。诸葛亮一生简约,从不张扬,力求朴实,一身大氅伴随他从出山到谢幕。但是,他如果死谏刘禅,表明自己死后薄葬,那么国力日下的蜀国也未必不会答应,相反刘禅可能还会令诸将仿效,诸葛亮简约廉洁,终成楷模。看来,这第一点不能成立。第二点,他能保大蜀江山永固万万年,看来也属虚词妄言,活着的时候还打不过人家,死了那就更别提了,所以这第二点猜测也不成立了。第三点,说他是为自己的后代谋福利,这纯属扯淡,以他当时的地位,仅在刘禅一人之下,但是实权和决定权都在刘禅之上,白帝托孤的时候,他就完全有能力把刘禅掐死,自己登上九五。以他的才智,号令三军谁敢不从?那时,刘禅的干爹张飞关云长早已去世,也没人为其撑腰,那时候诸葛亮要反,正是一片阳春白雪,何必等到若干年后在多此一举?所以这第三点也站不住脚。
那么唯一剩下的就是第四点了。嗯,诸葛亮死后据说留下了大量的
第二十七章 斩夏山上(二)[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