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水了。”
“不过我这儿水也不错。”
这种植基地当然有水源,而且是雪山融水。
在系统改变了这里的生态环境后,水源也是极度纯净。
是真正的山泉水,本身富含矿物质,白水直接舀起来喝,都是甜味的。
倒了水,苏元入座,林远才开口:“苏元先生,有关乡里为什么希望这个厂建立在乡里的问题,我给您讲一下。”
“最近这些年全国都在推行新农村建设,国家在这方面投入很大。”
“但真的要做到让农村富裕起来,肯定不是靠国家,而是地方上自己争气。”
苏元点头。
这是肯定的。
政策虽然好,但有些地方执行起来就莫名其妙的,起反作用。
而有些地方却能抓住政策风口,带领乡村起飞。
林远:“先说蜀都,整个蜀都平原,有四个蔬菜生产农业基地。”
“分别是郫县,新津,大邑,彭州,而据悉今年金堂也会加入这个行列。”
“其中,彭州主要种植水稻,而新津因为在蜀都下风口下游方向,所以菜主要供给是乐、眉、雅三地。”
“而蜀都的大量蔬菜都是郫县供给的,部分由金堂供给。”
“我们大邑在很多年前选择发展的方向是种花种果。”
“这策略可以说是双双失败了。”
“目前,大邑的蔬菜,最大的销量渠道,居然是川东北。”
川东北的巴、达两州是蜀省排的上号的最穷市,而川东北唯一的强市充市本身是丘陵地形,本身就有一定的产蔬菜或者说反季节菜的能力。
蔬菜供给巴、达这两个地方,可以说大邑的菜,价格质量比郫县差远了。
运输链,产业链,农业研究,农保,各方面都比郫县差了不止一个级别。
林远:“上面很早就考虑到,我们大邑在雪山东麓,水好,空气好,又有很大的平原地形,适合种植蔬菜。”
“所以新农发展,我们这里的主攻方向就是绿色无污染有机蔬菜。”
毕竟普通蔬菜市场都被郫县全占据了,大邑无论想不想,路就只有一条。
而大邑并不在岷江边上,所以也没办法发展工业。水是好,但是水不够多。
“基本明白,”苏元询问:“那这和我有什么关系?”
“有!”林远:“乡里知道这个厂要建立时,就敏锐发现你的这家厂,有作为本地产业龙头、产业代表的资格。”
“今天过来看了之后我更确定这一点。”
“如果它建立在村里,就很难起到示范的作用。”
“如果它建在乡里,或许有机会成为乡里的代表性农业企业,甚至是全县代表性农业企业。”
毕竟这里的蔬菜单价很贵,别人需要三百倍的产业规模才有可能和这里的销售额持平。
而因为三百倍的蔬菜运输费用是一大成本。
所以需要几乎千倍以上的规模,才有可能和苏元的厂利润持平。
预计出来这种营业额,这种企业不选龙头企业,什么样的企业有资格做代表?
苏元手指敲着桌子。
这的确是个问题。
乡里面果然不是因为蝇头小利而这么固执,而是因为新农这个眼下最大的发展方向,无论他们自己怎么想,按照政策,都必须硬着头皮跟自己这么谈。
林远抛出一个炸弹性的利好:“根据相关规定,你这家厂如果建在村里,那么税率将会高达百分之二十。”
“而如果是在乡里,我们可以给你政策优惠,让税率只到百分之三。”
在商言商,林远觉得,乡里这一份大礼,苏元绝对没法拒绝。
百分之十七的多余利润,用来保证运输过程的安全,绝对够,还能剩余至少百分之十以上!
也就是说建在乡里,苏元这厂的利润会提升一成以上。
这是个商人就没法拒绝。
苏元:“我拒绝。”
林远震住了,拒绝?难道你宁愿自己赚的少,也不愿意拉乡里乡亲一把?
损人利己还想得通,损人不利己是为什么呢?
苏元:“说实话,帮助乡里起带头作用,不是一个名声可以做到的,这点利润我也不放在眼里,对我来说这没几个钱。”
“我有一个方案,林主任你绝对不会拒绝,而且这个方案……我也不介意多赚一点。”
第26章 新农村建设[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