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职事品、勋品,都享有门荫特权,并按亲属、品级、类别分为若干层次,不同层次的群体享有不同层次的特权。大部分中高级官僚的子弟只需要通过入学成为生徒,科举考试落第后仍可以通过充任卫官、斋郎、挽郎等途径入仕。
换句话说,只要你生的好,虽然可能当不了太大的官职,但是已经可以在这个时代衣食无忧了。
还有一条不少自己认为自己有才但是就是不能考中科举的人,选择了入幕为吏。
科举虽然是入仕的正当途径,但如果经由方镇辟署,也一样可以入朝做官,这也是一众落第士子的另一个值得考虑的入仕选择。
在大唐的节度使制度设立了之后,随着侧重军务的节度使逐渐成为地方行政长官后,节度使幕府也就真正成为独揽一方军政事务的衙署了。
幕府权势很重,不可能事事亲力办理,这就需要有一些协助办理各种差事的僚属。事务主要包括掌军籍符伍的行军司马,处理兵马钱粮事务的判官,负责文辞之事的掌书记,掌巡察事务的巡官,掌推鞠狱讼的推官,掌参划谋议的参谋,这些幕僚一般都由幕主延请文人担任,特别是一些落第士子。
虽然李昀也是节度使,而且李昀的身边并没有这些人,但是不代表着李昀不知道这些个人的存在,其实之前这都是他跟李豫商量过的事儿了,早前按照李豫的想法,这些处在灰色地带的人都应该是令行禁止的,但是李昀依旧是用那一句水至清则无鱼让李豫打消了这个念头。
大唐发展到了这个时候,其实很多事儿是可以拿出来管一管的,但是李昀却一直都在跟李豫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有些事儿你是可以管的,但是也有一些事儿,你要是管的太深了的话,最终受苦的就是老百姓了。
本来李豫并不能十分透彻的理解李昀的这个说法,但是经过了几次新政的实施,甚至于李昀还亲自去了一样洛阳,而且是按照李昀的建议,和刘晏俩人穿着一身的便装去的,这才看出来了自己的一些个本来是为了百姓们好的政策落地了之后变成了什么样子。
在李豫生气的时候,李昀也曾经这么劝说过他,说是这要是世道不好,百姓们戾气重的时候,你一个皇帝是压根就不可能敢于出去微服私访的,现状既然你都敢于出去了,而且还平平安安的回来了,那就说明大唐在这方面做得还不错,剩下的事儿,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了,而不是一下子就能扭转过来的,一蹴而就的结果,往往是可怕的。
自己到大唐这么多年,李昀其实一步步的感受着大唐的变化,自己也参与到了这种变化之中。
到了这个时候,他其实终于可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时代,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之前的弊病,正在被他们一一消除,这不正是自己刚刚到了这个时代的梦想吗?
第680章 不错的时代[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