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虽然腿脚不便,脑子却也十分灵光,立时便明白了过来:“到了南宋末年,吏治腐败,哪里还有那么多钱来维持神劲弓的花费?单单那些极易病死的瘟牛便让偏安一隅的他们国力大减,无法持续。”
“可是哈烈人并不知道其中的关键。他们以为只要重金买下油膏和草药,便能大批制作这种利器。但过几年之后,等他们与鞑靼人打个两败俱伤,才会发现自己的牛群总是莫名死亡,瘟疫也开始毫无节制的蔓延开去……。”朱棣讲到这得意之处,不觉有些眉飞色舞:“哈哈,真到了那时,即便手上有百万雄兵,也只好徒呼奈何喽。”
“父皇圣明烛照,儿臣佩服。只是……”太子欲言又止。
“只是什么?”朱棣倏然收起了笑脸。
“只是此番谋划,代价甚大。单单为那门僧之事,便不知牺牲了多少人马……”太子越说越轻。
“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便是因此横尸千里,又有何妨?”朱棣把眼一横。
“可是坊间已然传出了不少谤君的童谣……”
“童谣?哈哈哈,是不是讽刺朝廷穷兵黩武,杀人无算?”朱棣笑得冷酷:“无妨无妨,不过是些酸儒没事找事。锦衣卫已然将之凌迟处死……”
“可是父皇,眼下国库空虚,开支紧张;各地更有白莲教连连起事;赌坊到处开办,人心不稳呐……”太子踉跄的从座位上站起,直挺挺的跪了下来。
“放心。国库里面的银子虽有些捉襟见肘,但尚能维持。再说了,早些年发放的宝钞实在太多;若不找个渠道将它们收些回来,恐怕贬值的越加厉害。”朱棣这次没有让太子起身的打算。只是把玩着手里的如意,说话也变得心不在焉:“你也知道,我大明自洪武以来,货币以宝钞为尊。有了它,朝廷不用加税,也能从百姓身上捞足油水。如此一来,才能征讨四夷,保境安民不是?”
“这些年,父皇纵容汉王和赵王,开设赌坊,聚敛了大批钱财,这才堵上了大半的亏空。只是如此一来,奢靡之风日盛,道德沦丧,人心大坏。”太子在地上磕了个头,神色冷然:“赌坊一开,无数百姓沉溺其间!卖儿卖女者有之,铤而走险者有之。现今国家又连年征战,逃兵游民数不胜数!将来更是贻害无穷……”太子额上淌下了冷汗,面对向来恩威难测的父皇,他的措辞不得不拿捏的恰到好处:“父皇,难道您就不能高抬贵手,让百姓休养生息……”
“朕何尝不想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呢?可是北方的鞑靼一日不灭,这种好日子就是来了,又能怎样?保得住吗?难不成让后世子孙和那群毫无信义,浑身膻臭的胡人通婚纳贡?让咱汉家的公主去伺候他们的酋长吗?”朱棣苦笑道:“君不见,宋朝之所以疲敝百年,便因开国之初,两位皇帝先后北伐失利,未能收回燕云十六州,没对北方的契丹树立威严;这才招致后来的金元之祸。汉朝立国仅仅几年,汉高祖便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上,割地赔款方才放行;经过几代人的经营,这才在汉武帝时击溃了匈奴主力,一雪前耻。不过经过连年征战,也是民生凋敝,中产之家大都倾覆。其中的屈辱与艰辛,牺牲与付出又能比今日少上几何?你是个守成之君,不擅攻伐;朕只有趁着开国的余威,极尽倾国之力方能把握住击溃北元余孽的机会。若是一再错过,恐怕将来便越加无能为力了。”
“可是百姓的苦痛,游民的悲惨……”
“治国之道需行长治久安之策。大明虽已到了盛世,可总有一些人喜欢逆鳞而为。他们的脑子里头无父无君,不知道朝廷的良苦用心!朕虽屡下诏书,多次劝勉,可他们却总是一意孤行!胡作非为!哼,有道是良药苦于口,智者劝而饮之。但要是这群贱民不听劝,又该如何?”
“如何?”
“韩非子说,小孩子生了痈肿,父母便要用针把他挑开。竖子不知这是为他好,自是哭闹不止。而父母才不管他欢不欢喜,该怎么挑还怎么挑。这是为他好,你说是吧?”
“他们都快要被朝廷逼得走投无路了……”
“那就让他们造反!朕倒要看看,是他们的拳头硬还是咱大明的强弓硬弩来的厉害!大明不要无用之辈!找不到生计那是他们自己无能,怎可赖上朝廷?杀!不服王法,不听教化者都得死!这是太祖皇帝留下的金科玉律。我等子孙应当谨遵才是!”朱棣狠戾的样子犹如一头饥饿的猛虎:“要想征服天下,须得让朱家子孙接受睥睨一切的使命!要让臣民接受忠心服从的命运!此乃掌握天地神器的诀窍!要让咱们的后世子孙觉得杀戮的正当;要让那些五蠹之民觉得自己低贱下流,十分该死。这需要霸王道的杂糅技巧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和魄力。说白了只是一句话,不要害怕杀人!杀人是一味药,对国家的疲敝症状有奇效!”
“现下朝中那些官员也是人心浮动……,汉王和赵王仗着父皇给他们的权利,到处结党营私,为非作歹……”太子还想再劝。
“这些年来,你小子是怎么读的书?难道你连‘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的道理都不懂吗?”朱棣板起面孔,又换作一副道学先生的模样:“现下天下出了奸佞,出了纰漏又有何妨?朕正好从众多官员里头找出几个正直敢言的忠臣!至于那些贪官污吏更是不值一提。现下还要用他们压榨地方,填充国库;待到国泰民安,时机成熟;派出锦衣卫将他们一锅端了,岂不一劳永逸?”
“圣人云‘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父皇若是一意孤行,恐怕民心就要散了。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唉,那些老酸儒们到底教了你些什么东西?怎的如此迂腐?”朱棣叹了口气,似又生起了愠怒:“‘天下为何物,已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玩意儿了;‘人心云云,更是一笔算上千年也弄不清楚的糊涂账。让朕来告诉你这历史的真相!与其呕心沥血的让百姓衣食无忧,对朝廷感恩戴德,还不如让他们恐惧服从来的便当!与其让他们个个聪明伶俐,还不如让其愚昧昏聩,贪财好色更便于朝廷的管束!天下是咱老朱家一家之天下。其他人等皆可抛弃、出卖、毁去!这就是千古帝王的权变!你身为太子,不可不用心领悟。”
“儿臣迂腐,儿臣只知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太子在地上又磕了一个响头。
“够了!”朱棣霍然站起,正要叱责太子,但随即便又慢慢的坐回了原位,面色也变得有些戏谑起来:“不对!今日你小子反复进言,要朕宽仁;嘿嘿,可没这么简单。说吧,你这是又要保谁啦?”
“父皇圣明。”太子说话虽轻,吐字却依然分明:“李济虽死,但他的党徒遍布朝野,不知该如何发落?”
“李济那小子虽然奸猾,但也是个难得的人才。原本准备让他办完几件大事之后,再行处置。不想半道上竟被一群宵小结果了性命。唉,当真有些可惜……”朱棣对死人难得的露出一丝敬意:“有道是人死如灯灭,更别说朕和他伯伯风李秀还有一段交情。既然现下人都没了,他的种种罪过和交结的那些朋党,朕也不想一一追究。明日,朕会让锦衣卫给你开一份名单。那些李济的鹰犬爪牙都在其中,是杀是留,你看着办吧。毕竟有了这群家伙的把柄,将来你荣登大位之后,也可让他们老实办差。”
“多谢父皇。父皇的恩情,孩儿粉身碎骨也不能报答万一。”太子又重重磕了一个,这才站起。这一次身形似也笔直了不少。
“你这个扮猪吃老虎的臭小子!有了东厂给你使唤还不知足。原来绕了半天,就为了讨要那些锦衣卫的英才。”朱棣洞若观火,立时便看出了其中的端倪,反而大为欣慰道:“你跪安吧。哦对了,朕那乖孙儿可在外面候着呢?”
“候着呢!儿臣前脚刚到,这孩子后脚便来了。”太子点头道。
“去。把他叫进来。咱爷孙俩还有话说。”一提到自己的那个孙儿,朱棣不禁喜形于色。
“是。”太子瘸着腿慢慢走出……。
第三百三十二章,父子对[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