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69章 东征[2/2页]

唐士无双 大易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军灭了,甚至筑了京观。
      对于华夏来说,堪称奇耻大辱。
      这事李世民忍不了,因为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唐继承了前隋,是前隋的延续。
      且不说李家与杨家,本来就是亲戚,一说起隋朝和唐朝,就习惯称呼隋唐,一方面是隋朝和唐朝是两个连续的朝代,就像大家说秦汉一样;但还有一点大家估计不知道,那就是北周、隋朝、唐朝这三个连续朝代的皇帝都是亲戚关系,杨坚抢了孙儿的皇位,李渊也抢了孙儿的皇位,杨广和李世民还是叔侄关系!大家看到这里,是不是感觉关系很乱!
      李世民和杨广是隋唐时期赫赫有名的两位帝王,李世民因为在位期间太平盛世广受歌颂。而杨广,因为李唐代隋,为了标榜李唐天下的正统,所以刻意抹黑杨广,杨广给后世留下的印象是残暴凶狠,一无是处。其实不然杨广也是大有作为的帝王,在位期间开创了科举考试,科举制度为封建王朝选拔人才建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开凿京杭大运河也是功在千秋,造福后世的壮举。
      若是没有谢昭的话,李世民东征,肯定又是一个折戟沉沙的结局。
      这与军力无关,主要是天气原因,水土不服。
      当时高句丽沿着辽水,用了十六年时间修建了千里长城,作为防御唐朝的国防工事。并修建了数十座城池,重兵把守,意图永远占据辽东。
      李世民执意要东征高丽的举动,其实也是因为觉得唐朝的国立强大,贞观的盛况让他有点飘飘然。就国家实力而言,高丽长期对外征战人力物力消耗甚多,就士兵数量而言,唐朝比高丽多出数倍。
      李世民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参考了隋朝的前车之鉴,安排的更加细致小心。但也正因如此,李世民有点过分的自信,难免有些地方会矫枉过正。
      李世民最终只安排了十几万的士兵,但实际上攻打这个有大量要塞城堡的高丽国并不足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安排实战经验丰富的名将李靖出征。李靖,一个全能型的武将,无论是高原平原、沙漠攻城、守城水站还是国内国外的各种性质战争都有着丰富的经验,而且非常难得的在我国历史上一个百战百胜的将士。
      李世民太过于自信,从而忽略了高丽地势的复杂性,轻视了这个暗藏鬼胎的国家。
      东征过程很简单,张亮海路进攻平壤,李绩陆路平推,李世民主力在后。连破数座城池,渡过辽水,打到安市城(辽宁大石桥)受阻。虽然消灭了高句丽援军十五万,但一直没有攻破安市城。古时候攻城无非拿人命填,不舍得士兵性命,自然攻不下来。之后天气转冷,李世民下令退兵。
      从李世民五月过辽水到九月收兵,只用了五个月时间,加上之前李绩前锋战斗时间,整个战争时间约六个多月。
      至于天气寒冷造成退兵,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士兵、马匹非战斗减员比例过高,部队机动能力降低,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取暖及保证热食,道路结冰、辽水及沿海封冻造成运输能力下降。
      而且这种鬼天气会持续五六个月,开春之后道路泥泞难以行动。
      没有必要把大军放在辽东,明年再打他吧。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随后的数次东征,都以天气原因未能建功。
      只能说,棒子虽然奴颜婢膝了点,但是孕期着实不错,连天可汗亲征都没有办法。
      当然,最后李世民还是发狠,各路唐军会师,推进至鸭绿栅。
      高句丽发兵拒战,唐军奋勇出击,大破高句丽军攻占辰夷城。高句丽其他各城守军或者逃跑,或者投降。
      唐军进至平壤城下,包围平壤一个多月,高句丽王高藏派泉男产率首领九十八人,持白幡投降于唐军。
      泉男建仍然闭门拒守,并多次派兵出战,都被唐军击败。高句丽将领僧人信诚秘密派人联络唐军,自己作为内应,五天后,信诚打开城门,唐军攻占平壤,生擒高藏、泉男建等人,平定了高句丽各地。
      就这样,高句丽在唐的攻击下最终灭亡。

第169章 东征[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