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师礼很繁琐,因为多了很多老顽固的原因。
谢昭本来打算随便施个礼就完了的事情,这些老顽固非要按礼制来。
先是正衣冠,《礼记》有云:“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古人认为:“先正衣冠,后明事理。”
然后行拜师礼,先要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然后是拜先生,三叩首。拜完先生,学生向先生赠送六礼束?。
所谓六礼束?,亦即古代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与师父的六种礼物,分别是,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莲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红豆:寓意红运高照;红枣:寓意早早高中;桂圆:寓意功德圆满;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其中“束?”二字,有人解释为十条干肉。
《礼记·少仪》有云:“其以乘壶酒、束?、一犬赐人。”“束?,十?脯也。”
束?在春秋以前就存在了,《论语·述而》中已有“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再后便是净手净心,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净手”的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
洗手的寓意,在于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最后是朱砂开智,谢昭手持蘸着朱砂的毛笔,在宇文阿修罗眉心处点上一个像“痣”一样的红点。因为“痣”与“智”谐音,朱砂点痣,取的其实是“智”的意思,意为开启智慧,目明心亮,希望学生日后的学习能一点就通。
中国人尊师重道,乃久远之传统,故周代已有释奠尊师之礼。
然而拜师却一直无专门礼仪。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者,吾未尝无诲焉”,似乎师弟关系之建立较为朴素,心仪成礼,辅以束修而已,乃一种私人关系。
先秦诸子,私家讲学,大抵均是如此。
汉代以后,国家设学,博士员生弟子之从师,可能仍然依循此法,或迳由国家分配,也就不另设拜师之礼了。
总之,拜师并没有进入国家正式的礼仪典制中,即或有之,概属私礼。
一直到了大唐,前几年才修了一部《通典》,才有了这般繁琐的礼仪。
之所以老顽固们要坚持,就是因为,这部《通典》,他们大多数都参与了。
坑不着自己,就坑谢昭呗。
谢昭木偶般的走完了流程,最后,取了一支笔,郑重的交给了宇文修多罗了。
拜师礼这才结束。
然后,就是饕餮盛宴,吃吃喝喝,玩玩闹闹。
反正花的是谢昭的钱,他们又不心疼。
吃饱喝足,剔着牙唱着曲儿,一干人等提议去平康坊耍子,被谢昭严词拒绝,并嗤之以鼻。
咱都是有家有口的人了,跟你们一群老狐狸实在是没有共同语言。
不过,等人一走,谢昭反而更头疼了。
家里面无缘无故的多了几口人。
尤其是两个貌美如花的小娘子,看样子打算长住了。
长孙临走也没有把豫章带走,宇文士及就像是没生这个闺女似的。
公孙洛似乎得了什么机宜,拉着豫章与修多罗说着悄悄话。
阿修罗咧嘴,这种局面实在是太有意思了,也不知道老师能不能玩的转。
谢昭自然玩的转,看破不说破,小伙伴们还能玩耍。
再说了,多了两个小娘子给自己养眼,求之不得。
反正吃亏的又不是自己。
“阿兄,九月病了。”李婉顺哭丧着脸,找到了谢昭。
自从公孙洛怀孕之后,谢昭就不许九月来谢府了。
主要是猫猫狗狗的,容易携带许多病菌,这年头又没有疫苗,很难根除。
所以,九月病了,谢昭并不知晓。
于是,他来到了别院。
九月有些蔫,大着肚子,一双狗眼看着谢昭,懒洋洋的,它很体贴的把肚皮露了出来,示意谢昭给它挠挠。
谢昭伸手挠了挠九月的大肚子,叹了口气。
不知道哪家的蠢狗,竟然与九月情投意合了。
没错,
第164章 拜师[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