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相时皱了皱眉头,他家就在关中,乃是孔子弟子颜回后人,乃是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号称:复圣。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颜家老祖宗颜回,就是个纯粹的文人。
颜家之人,如今也是身居高位。
大唐起居郎,乃至大隋起居郎,都是由颜家的人去做。
能去写皇帝每天干了什么的人,这种人基本上都不能以常理度之。
简单来说,就是刚的很。
颜相时虽然在南山书院读书,与这几位沆瀣一气,但是却没敢跟家里说。
颜家家主颜师古,可是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人,要是知道他敢干这种蝇营狗苟之事,只怕能直接打死他。
颜家家训: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后娶第四、治家第五、风操第六、慕贤第七、勉学第八、文章第九、名实第十、涉务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诫兵第十四、养心第十五、归心第十六、书证第十七、音辞第十八、杂艺第十九、终制第二十。
颜之推“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他对南北社会风俗、政治得失、学风特点有透彻的了解。
入隋以后,便本着“务先王之道,绍家世之业”的宗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写成《颜氏家训》一书训诫子孙。
全书二十篇,各篇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但主要是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讲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
如他提倡学习,反对不学无术;认为学习应以读书为主,又要注意工农商贾等方面的知识;主张“学贵能行”,反对空谈高论,不务实际等。
他鄙视和讽刺南朝士族的腐化无能,认为那些贵游子弟大多没有学术,只会讲求衣履服饰,一旦遭了乱离,除转死沟壑,别无他路可走。
对于北朝士族的腆颜媚敌,他也深致不满。且往往通过插叙自身见闻,寥寥数语,便将当时社会的人情世态,特别是士族社会的谄媚风气,写得淋漓尽致。
要是颜之推还活着,颜相时肯定会被老夫子打死。
所以,颜相时有些犹豫,再说了,他不像其他几位这么乐观,这三位都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大儒,对于外面的事情毫不关心。
但是颜相时不同,他本就是关中人,谢昭是什么人,他也很清楚。
这个少年人虽然已经成亲了,看似不管事,但是他成亲之前做的事情,无不是惊天动地。
就算是现在,南山集团所做的事情,也是利国利民。
光是一条直达洛阳的直道,就不知会让多少百姓受益。
颜相时之所以愿意跟这三位谋求书院,并不是为了把谢昭赶出去,他只是想为儒家留点火种。
单纯意义上来说,他来到书院的目的,就是为儒家寻找出路,而不是想着把南山书院谢昭的学问直接打入深渊,万劫不复。
这在根本意义上就有极大的差别。
再说了,这三位已经偏离了儒家的处事原则,竟然谋夺别人的产业,实在是有失身份。
但是这道统之争,可比朝堂乃至国战还要残酷,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孔夫子尚有诛杀少正卯的时候,自己何妨做一柄利刃呢?
但是,决不能与谢昭撕破脸,因为谢昭若是真的动怒,只怕全天下,没有几个人能扛得住。
“三位,这事要不要缓缓?”颜相时斟酌了一下,道:“你们不了解谢昭,此人不仅学问精湛,武艺更是高明,而且家财之巨,堪称富可敌国。
更让老夫担心的是,他与当朝诸多公侯交情匪浅,若是冲突起来,只怕不好看。”
“呵呵!武夫罢了。”赵傅淡然道:“吾辈乃是儒家门徒,武夫纵然有些学问,依旧是武夫,既然已经起了争执,还留着他作甚?”
孔德玉抚须笑道:“正是!论学问,咱们都是当世大儒,他谢昭算得了什么?只是夺了他的书
第一五二章 书院钟声[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