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自备装备,负担实在是很重的。
除此之外,在战乱时期,当兵是较好的出路,但是,到了和平时期,还有谁愿意去防戎?
本来有一定的轮休时间,可是,到了后来,就被长期强留而回不了家。
而且,家中都是老幼妇人,势必会对农耕带来极大的破坏影响。
还有一点,就是社会地位。这从府兵的成因来看,本就带有“地位尊卑”一说,而且,唐初也是继承了这一特点,但是,对这些士兵还是比较尊重的。
唐初,府兵制下的士兵地位很高,某些重要职位只有世家子弟才有资格入选,甚至发展到“柱国子有白首不得进者”。
同时,士兵还可以获得勋田和勋官,免除一部分租庸调,是帝国的宠儿。
但此后,府兵制逐渐衰微乃至土崩瓦解。
到了武则天当权的时候,这些人则被贵族借来当做私家的下人使唤,让他们感觉到很没有尊严,当然,这些人会抵制再做府兵了。
然而,这里面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就是土地兼并。
如果说,长期被防戎,会带来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地区的农业荒废,但是,土地兼并则是一个致命的硬伤。而且,士兵虽然不用服徭役,但是,还得靠种田吃饭啊,这是家里的经济来源。
但是,府兵制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既缓解了财政压力又不会影响农业生产。
对于战时,这是极为有利的,因为,打仗本就是一个消耗。
但是,进入太平时代,还用这种思维去管理军队,则会让人产生“懈怠”情绪,还要自备装备,那还不如回家做农民。
而朝廷认为“卫国”是每一个士兵的义务,但是,后来的对手却换成了厉害的匈奴,这也导致军队的伤亡明显增加。
除此之外,有一段时期领军的将领青黄不接,让府兵的损耗极大,这就导致大家更加逃避这种还要“自费”的义务。
但是,这种制度却依附于“均田制”,该制度的破坏,其被瓦解是迟早之事。
不过,不管何种建制,如果,老百姓的基本需求未能得到满足,制度的执行必将受阻乃至崩溃。
朝廷和百姓本是相辅相生关系,但是,最终却变成了一方索取,而平衡一旦被打破,国家也就乱了。
募兵制下的士兵,战斗力强主要是因为那阵军队不发钱,发土地,待遇给力下,战斗力自然杠杠的。
如果追求军队战斗力,要求军队具有主动作战能力,能够在野战中击败对手,募兵制是最好的,这也是古代一直使用募兵制的原因。
如果追求守城守住了,还不想多花钱,卫所和府兵也不错。
当然了,制度的核心还是人,如果人都腐朽了,就算是募兵制,因为人员腐朽,钱都贪没了,发不出工资,军队照样没有战斗力。
募兵制就不同了,类似后世的职业军队,给士兵发钱打仗,只要钱给够,待遇给够,战斗力都不差,是古代全世界的长期存在的制度。
初唐暴打突厥的战绩都是募兵制下的士兵,战斗力强主要是因为那阵军队不发钱,发土地,待遇给力下,战斗力自然杠杠的。
如果追求军队战斗力,要求军队具有主动作战能力,能够在野战中击败对手,募兵制是最好的,这也是古代一直使用募兵制的原因。
如果追求守城守住了,还不想多花钱,卫所和府兵也不错。
谢昭教导程处默等人的时候,曾说过一句话:
术业有专攻,只有专心致志的做一件事,才能尽可能的做到最好,三心二意如何能成事?
当兵也是如此,今日拿着锄头种田,明天拎着刀子上战场,能打得过一年到头操练不缀的专业士兵?
这便是专业!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既然要改变,不如一步到位,把军队职业化。
花了那么多钱,打造了火枪利器,又费尽心思的训练。
结果你回家种地去了。
这种结果,谢昭不能接受。
这样的军队,纵然有百万之众,也不如十万职业军队有战斗力。
第一三零章 军队职业化[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