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二叔、三叔也答应了,不过有个条件,要拖家带口的过来,公孙家人丁不旺,每一支人口也不多,想来你是养的起的。”
“那是自然!”谢昭笑眯眯的道:“某巴不得你们全家都搬到南山来呢。”
公孙洛得意一笑,道:“公孙家虽然不大,也不算出名,但是你想要把公孙家的剑客都收入麾下是不可能的,陛下还盯着呢。”
谢昭摇头道:“某没有收服公孙家的意思,咱们都是一家人,一家人就该相亲相爱,互相帮助,你说是不是?”
公孙洛一呆,道:“谢郎,有没有人说你很无耻。”
“没有!”谢昭面不改色心不跳,道:“你大约不知道,某还有个绰号,人称诚实可靠小郎君,说话那是一个唾沫一个钉,从不撒谎。”
公孙洛撇嘴,很想问一句,你节操尚在否?
不过她没有谢昭这么厚脸皮,还是给了谢昭几分面子。
年关将近,公孙洛也不好在南山过年,又呆了几天,就回长安去了。
当然,各种礼物是不能少的。
尤其是人参酒,谢昭特意多备了一些,公孙家的剑客练剑消耗颇大,也好补一下元气。
一切处理完了,也就到了小年夜。
洒扫庭除,祭祀灶王爷,顺便再备一些年货,也就差不多了。
这时候还没有鞭炮,弄几根竹子烧一下,噼里啪啦的听个响。
过年嘛,自古以来都是咱们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节日。
阖家团圆自不必说,一年到头,许多人也就过年休息几天。
谢昭裁了些红纸,写了许多的对联,手都写酸了,才算是把别院贴满了。
硕大的福字贴的到处都是,一派喜气盎然。
别人不理解谢昭这么干的同意,只是觉得好看罢了。
春联这个东西,是在“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得过几百年才能被折腾出来,之所以说是折腾,是因为后蜀广政二十七年(公元九**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来到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幅,耐心等待审查。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
孟昶不是啥好东西,没事就喜欢折腾治下百姓,春联只是一种他折腾的手段罢了,没想到还真就这么流传下去了。
谢昭发扬光大一下,也没有什么不好。
过年嘛,没有春联算什么过年?
这是烙印在骨子里的,两辈子都改不了。
好在谢昭的瘦金体如今颇有功力,倒也能拿的出手。
庄子上的庄户们一看,主家这主意不错啊,看着很喜庆的模样,于是大家有样学样,也找上门求主家给写一副。
刚开始谢昭还兴致勃勃的写了几副,到后来实在是扛不住了,连拿笔都费劲,于是就撂挑子了,把李承道拉来顶缸。
李承道的字还算可以,标准的飞白,很是大气。
到最后李承道也扛不住了,于是乎只得请庄子里学堂的先生出手。
先生倒是很激动,干脆利落的接了这个活,对照着谢昭写过的春联,挥毫而就。
待年三十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春联。
整个南山,乃至整个大唐,彻底进入了过年模式。
各家开始串门,你来我往,小孩子跟着大人们讨一些压岁钱,嘴里说着吉祥话,气氛和谐。
谢昭也没闲着,拖家带口,从南山开始,挨个拜访长辈。
最先开始的就是孙思邈,南山别家都回长安过年了,老道如今乐不思蜀,守着寒烟,十分快活,不宰他宰谁?
第九十章 过年咯[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