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的不说,单说华夏,从图书馆里走出来的牛人有多少呢?
老子、李斯、张居正、梁启超等都做过管理书籍的相关工作,不能说“因为图书馆的工作让他们成为了名人”,但在蕴含人类文明之精华,书籍浩如烟海的图书馆里,他们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条件,朝经暮史,五行俱下,为自己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底。
现代的就更多了,沈从文、***、冼星海等等。
就连武侠小说里,图书管理员也是首屈一指的高人,比如扫地僧、张三丰。
成为这些牛人中的一员,谢昭与有荣焉。
甚至已经开始构想,如何大展拳脚,把自己一身所学,在大唐彻底绽放出来。
然后,他就被打击了!
弘文馆里的老大就是褚亮,褚亮是谁呢,很多人大概都不知道,但是他有个儿子很出名。
褚遂良!
而褚亮,便是弘文馆学士之首,连孔颖达、王?这些大儒,都得甘拜下风。
儒家有些奇怪的规矩,年纪越大,学问越精深,地位便越高。
而某种意义上来说,只要一个人不傻,学问是会随着年纪而增长的。
而褚亮,今年不大不小,恰好六十六岁。
老夫子没有别的爱好,不像孔颖达这些人还牵着自己的家族,还想着在朝堂上有所建树。
他唯一的爱好,就是书!
所以,弘文馆这地方,除了书就是书。
嗯,还有几个孩子,弘文馆的学士们负责教育的孩子。
比如李承乾。
谢昭上任的第一天,就招来了耻笑。
门房一脸鄙夷的看着谢昭,他在弘文馆看门了看了三四年了,第一次见进弘文馆还带刀的校书郎。
“弘文馆何等地方,乃是文脉聚集之地,此人竟然带着刀进来,可见是不学无术之辈。”
一个校书郎一脸鄙夷,斜睨谢昭。
谢昭懒得理他,抬腿要走。
“站住!”同为校书郎,那人可能是觉得谢昭竟然不理会自己丢了面子,当即怒斥道:“尔是何人,一点礼数都不懂吗?”
门房乐得看热闹,坐在小马扎上,一脸笑意。
谢昭看了看,大约有七八个校书郎,一个个满面书卷气,年纪最小的就是自己了,其余的多是二三十岁,大约都是不通人情世故的,才被按在了这里,连升官的机会都没有。
不过这些人都是一副看戏的模样,让谢昭很不爽,他不想当猴子。
“某谢昭。”谢昭叉手施礼,笑呵呵的道:“陛下亲封的校书郎,你若是对某不满,可以去寻陛下弹劾一下。”
那人面色微红,旋即大怒,“胡说八道,陛下日理万机,区区校书郎,怎么亲赐册封!”
这就是井底之蛙了,觉得自己的职位是家里面托关系搞到的,别人也差不多。
当然,九品上的校书郎,还真不值得李二亲自过问,就连门下省,大约也就是用个印的事儿。
弘文馆的事情,都是褚亮一言而决。
不过既然你作死,那咱还客气啥。
谢昭双眼一眯,呛啷一声,横刀出鞘,他握刀在手,笑呵呵的道:“刚刚你说某不学无术?”
“正是!”那人大义凛然,傲然道:“吾辈读书人,当养浩然气,舞刀弄剑,乃粗鄙武夫所为。”
“呵!”谢昭冷笑一声,道:“孔夫子周游列国,靠的是什么?”
那人一愣,旋即眉头微皱,道:“自然是一颗仁爱之心。”
谢昭都气乐了,这特么就是个傻子吧。
“有意思!”谢昭笑呵呵的道:“这位仁兄,春秋之时,天下纷乱,盗贼横行,仁爱之心,可能扛得住刀枪?”
那人冷哼一声,显然不服,依旧硬气的道:“子曰:仁者爱人!夫子行走天下,自然是靠着仁爱之心。”
谢昭大惊失色,转头向别的校书郎道:“谁把这人收了的?这不是瞎吗?”
诸多校书郎纷纷颜面,觉得丢人丢到家了,不过好在不是自己丢人。
那人一脸不解,大约也知道自己说错话了。
谢昭怪笑道:“你连至圣先师与亚圣的话都记错了,还好意思跟某说什么仁爱?”
那人顿时面红耳赤。
便听谢昭笑道:“史载,夫子有力扛门栓之力,身高九尺,善剑术,行走天下,靠的自然是一身卓绝的武艺,你连这都不知道,还好意思呆在弘文馆,你叫什么?回头某倒是要上门问问,你家的长辈是如何教导你的。”
脸面丢
第三十八章 不学无术[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