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关于摊丁入亩与小农经济阻碍季汉新兴产业发展的讨论[1/2页]

蜀汉之庄稼汉 甲青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   上一章里,有读者摊丁入亩巩固了小农经济,从而会阻碍新兴产业的发展,这里我说一说个人的看法。
      是个人看法啊,不是杠。
      因为这个话题已经是比较深入了,需要探讨。
      本章说那一百多字,根本容不下,必须要单独开一章来讲。
      小农经济会阻碍新兴产业的发展,这个说法在一定程度它确实是成立的。
      但它有前提条件。
      一个是粮食,一个是人口。
      我们先说粮食。
      农业是第一产业,是所有新兴产业的基础,因为它们需要大量的商品粮。
      而小农经济又占用了耕地,无法集中供应商品粮。
      对吧?
      但有没有人想过,三国那点人口来说,想要把全国的耕种土地分完,那自耕农一人得分多少百亩地?
      更何况古人没有大伙想像的那么傻,不可能在建国之初,就把手里的土地一下子全部分出去,后面就撒手不管了。
      这是不对的。
      举个栗子。
      唐朝给个人分田地,是分为两种,一种叫永业田,一种叫口分田。
      永业田呢,就是字面的意思,永远可以耕种下去的田地。
      口分田就不一样了,只是分给你耕种,你死后国家是要收回去的。
      同时在唐初时期,官府手里还留存大量的田地。
      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都是为了给后面新增人口作准备的。
      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直到唐朝朝廷把国家手里的田地分完了,这才宣告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开始破产。
      再拿近一点的事情来说,阅历丰富一点的读者应该都知道,我国的农业税才取消没几年(相当于古代的田赋)。
      在农民没有再交公粮的情况下,为什么我国的商品主粮的供应一直很稳定?
      原因就是国家整合了产粮区,同时放出一部分储备耕地,转化成为商品粮供应基地。
      同样的道理,季汉统一天下后,除非新兴产业在五十年内毫无发展,让新增的人口把国家手里的储备耕地瓜分干净。
      否则新贵们必然会在新兴产业需要扩张的时候,强烈要求提高商品粮、原材料等各类物资的供应。
      (这还是在不讨论农业耕种技术提高的前提下)
      新兴产业的粮食问题,归根到底就是:
      新兴产业利益集团,有没有能力调动足够的商品粮支撑新兴产业的发展。
      这个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前文提过好多次,土鳖每一次拉动新兴产业的扩张,都是建立在足够粮食供应的基础上。
      没道理土鳖以前就知道这些道理,搞个摊丁入亩以后反而就不会了,这样是讲不通的。
      等季汉统一天下,新贵们必然是季汉的数一数二的利益集团,说他们没有能力调动粮食,这话你相信吗?
      丞相南征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都忘了?
      那还只是兴汉会的第一次联手行动,根本无法与后面的财大气粗的社团财阀相比。
      第二个问题,人口。
      粮食的增产,人口就会增多,但摊丁入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导致农民自愿停留在土地上,不愿意参与新兴产业。
      这也是有前提条件的。
      那就是:自耕农的不断增多,是建立在国家重新分配土地,维持自耕农数量的基础上。
      但如果季汉统一天下后,只分配一次土地,第二代自耕农没有分到土地,怎么办?
      家里的地还是那点地,没有足够耕地的自耕农,那还叫自耕农吗?
      同样拿我们自己的经历来说,全面推广承包制是1982年。
      到了九十年代和千禧年,连二十年都没到,却出现了农村外出打工的浪潮?
      为什么?
      再近一点,有没有想到这些年大伙亲身经历的城镇化浪潮?
      “农村剩余劳动力”这种事情,不只我们有,而是历朝历代都有。
      历朝历代的解决方法是不断地把储备的耕地地分出去,或者干脆来个改革,重新丈量土地。
      等哪天这些手段都玩不下去了,就会“砰”!
      而我们呢,受益于工业化进程,可以解决得更好一些而已。
      同样的道理,季汉统一天下后,只要不再给增加的人口分配土地,那么只要二十年,就足以让自耕农的家庭压力倍增。
      多出来的人口会流向哪里?
      除了新兴产业,他们还有地方去吗?
      不要说农民不愿意离开土地。
      如果你一家五口,需要天天下地干活,这才能勉强维持温饱。
      而外出打工,一人能养活两人,甚至三人,你看看他们愿不愿意离开?
      参考越?`郡,如果再加上一点点政策优惠呢?
      再拿现

关于摊丁入亩与小农经济阻碍季汉新兴产业发展的讨论[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