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接下来就是英军的反击。
只是英军拿到手中的这新式枪支才发现。
拿到设计图稿的英国人,费尽千辛万苦开发出来的这新式枪支,只不过是英军的燧发枪上略作改进而已。
不论是射速还是耐久度,亦或是射程,都和清军,压根无法比。
简直是天壤之别。
而要命的是,由于威豪尔拿到的是错误的图稿纸。
这种方式设计出来的枪支,所以说能够射击,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也比英国之前的燧发枪要高级一些。
但有个非常致命的缺陷。
那就是耐久度。
只是经过英军军官的简单测试,这些新式枪支并投入了使用。
而这些英军在交战的时候,立即尝到了这些枪支带来的苦头。
这种枪支一旦射击上百发子弹后,枪管就非常容易过热、发红,枪管散热不佳的情况下,极容易造成炸膛和报废。
实际战争之中,并不是一两发子弹就能够带走一个敌人的性命。
往往是双方各自拿着武器,对敌军可能存在的大概方向和范围进行盲射。
而不是像狙击手那般精准射击。
既然是盲射,往往战场之中,平均来算的话,基本上要几千甚至近万发子弹,才能带走一个战士生命。
虽然说早期士兵的枪法可能会素质较高。(还不是因为要节省子弹给逼的!)
但平拉的话,也要几百上千发子弹才能够办到。
可经过如此大的工作量,英军的枪支早已纷纷出现了,即将濒临报废的状态。
带队的英军将领很快便意识到了,己方的枪支,存在着严重的设计和质量问题。
打着打着,新式的改良燧发枪,便成了烧火棍。
更别说这种改良后的燧发枪,基本上都是一枪一枪放子弹。
速度和效率根本无法与清军相提并论。
更何况还有清军十分注重保护士兵的极好战法。
弹尽粮绝之后的英军,无奈只好高举双手选择投降。
一边挥动着双手一边朝着清军大声呼喊:
“Stopfighting,wearewillingtosurrender.”(别打了,我们愿意投降了)
带队的清军广东水师提督,一脸郁闷的看了看自己的亲兵,皱着眉头问道:
“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
他的亲兵哪里读过书?连忙郁闷的摇了摇头:“回提督大人的话,小的也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鬼话。这些番邦毛子,天晓得他们在说什么?”
广东水师提督郁闷的点了点头,朝着身边的将士们大吼一声:
“众将士听令,本官也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不必管他,直接给老子打,狠狠的打,杀光为止……一个不留!”
猛烈的火力,顿时便把这些绝望中的英军射的人仰马翻,一个个倒在血泊之中。
甚至有些英军士兵,死的时候,满脸的郁闷和不甘心。
为什么?为什么?这一切都是为什么?
我们明明高举双手。
我们明明喊了让他们不要打了。
我们明明说了愿意投降了。
为什么?
还是会招来猛烈的火力射击。
把自己这些英国先进(强盗)文明调教下的绅士,无情的射翻在地。
怀揣的这些不甘和郁闷,一众英军横七竖八的躺在了血泊之中。
几乎没有一个活口,得以逃出升天。
而英国方面,由于这个时候,通讯用的还是古老的通信方式。
这一次大军的覆灭,就像是突然失联了一般。
即便是身在天津的大英帝国使者威豪尔先生,暗中派人打探,费了了诸多时日,也没人联系上。(都被全歼了,总不能和她们通灵吧?)
面对着英国本土方面寄过来的催促信,外交大使威豪尔先生,只好想出了一个办法。
立即以英国大使的身份,正式的向大清鸿胪寺递交国书。
要求大清国如数地,交还英国被俘虏的士兵。
却又得到了一个冰冷的回答,英国2万多士兵,悍然攻击大清的虎门炮台,如今已经被悉数全歼。
并且,该衙门奉大清皇帝奕纬的圣旨,对英国大使正式提出了严正交涉,质问英国,为何再次强行发兵攻打大清?
面对着如此义正言辞的询问,英国大使威豪尔口不能言,只得含糊其辞的试图转移话题。
而作为鸿胪寺官员,眼见对方言语间闪烁其词,毫不犹豫的便下达了最后通牒:
如果英国方面,不能给大清一个很好的答复,那么……英国必将遭受来自中土的惨烈报复,所产生的一切后果,都会由英国全力承担。
这个狠话说出来。
刚开始英国大使馆方面还是有些不屑一顾的。
毕竟以中原帝国的一贯尿性,如果是太遥远的国家,即便是上门挑衅,最多也就象征性的申饬一番,并不会大张旗鼓的在行动上给予打击报复。
一来,以往的中原王朝,不具备强悍的跨海作战能力。
二来,自汉唐以来,中原王朝的习惯便是不愿意招惹是非,甚至在有时候吃亏的情况下,下意识的选择息事宁人。
这第三,如果哪个小国上门挑衅了,只要事后能给予郑重的道歉和象征性的请罪,那么这个中原王朝,一般都不会太过于追究和计较。如果对方选择称臣纳贡,尤其是象征性的进攻一些当地的物品。(参考楚国向周天子进贡包茅,也就是茅草)那么一般来讲,中原王朝一般都会给予,几倍价值于对方的赠礼回馈,并选择将以前的过往和纠纷一笔勾销。
这些时日,英国大使威豪尔也刻苦的研究了一下这个陌生的国度,尤其是在翻译的帮助下。
听闻清廷发怒,在没有经过英国国会和女王的同意下,便连忙私自向清廷上书,说英国愿意以弟礼相待,奉大清为兄国。
具体的成例,参考宋朝对辽国兄弟相称。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满朝文武大臣,一个个踊跃的向皇帝上书,希望皇帝不要再做追究,毕竟对方已经把姿态放的很低了,一个极西之国,愿意以弟弟的礼节相称,这也算是一种低头了吧。
可谁知,这种息事宁人的态度立刻被皇帝奕纬给否决了。
当天夜里,宫中便传出了圣旨:
针对英国的一系列挑衅行为,以及发兵攻打虎门炮台,虽说所有的入侵士兵都已被全歼。
但如此恶劣行为,已经是相当于国耻。
有鉴于此,特派军机大臣僧格林沁亲自挂帅,从京城中挑选久经训练的铁道兵,会合直隶水师,总共将兵5万人。
并全面配置新式新款步枪和大炮,以及道光机关枪10挺。
毫不犹豫的直接发兵英国的东印渡公司,并且让在当地负责联络的外交使臣婆瑞,全力煽动当地的百姓进行里应外合。
誓要将这一片英国的殖民地,搅个天翻地覆。
第111章 诸国交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