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考不仅是考核成绩,也是考核考生的人品。考生面前有一些考篮,是考生进考场时带进来的,里面装了一些干粮和考试用具如笔、墨、纸、砚等,但考生带的干粮必须切开,以防考生作弊。
在考试期间,贡院门口也会像高考一样拉起警戒线,有专门衙役把守警戒。会试期间不得有行人逗留,贡院门前百步之内,任何闲杂人等不得出入。
这个世界,经过多年发展,国家富庶繁华、经济文化高度发达,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雕版印刷术)空前繁荣,而且言论自由、社会包容,国民生产总值占当时世界的百分之八十,这一些都促进了文人参加科举考试。
而且这个国家实现的是重文轻武的政策,文人地位很高,文人的生活也比较精致,更多的文人去选择参加科举考试以实现自己的一身抱负。
最重要的是经过前面朝代,改革完善了科举制度,让更多的寒门子弟参加科举考试,使得读书人获得了公平竞争的机会,自然也就有了更多的人参加科举考试。
而古代考生也远远比现代考生困难的多。
考生们要背诵《论语》、《孟子》、《诗经》、《礼记》、《左传》,共40多万字,全部都要精读背熟。
此外,考生们还要看相当于原文几倍数量的注释,还有其他非读不可的经典、史书、文学书籍等。
学生光看书是不行的,得把四书五经这样的经典给背出来、熟记于心,甚至某句话在某页某行,都得一清二楚。古人高考还要毛笔字漂亮,那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由于监考老师的不同,喜好也不同,所以每次还要去收集监考官员的生平,喜好等,结合当前时代的需求,进行考前押题。
甚至自己书写的字体也要随着考官尽量改变,以期得到主考官的青睐。
可谓是每一个考生科考时,都经过无尽的努力与难以言说的心酸。
而能考中进士的学子,也多是真才实学,满腹经纶之人。
......
随着时间的推进,难熬的9天七夜很快过去了,在铜锣响起,告知考试时间到,考生们便需要放下毛笔,不能继续写字,违者将取消这门考试成绩。因此有一些考生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写完,瘫坐在地,失声痛哭。
监考人员依次把试卷收走,试卷交上来后,先由弥封官将卷面折叠,封藏应试者的姓名,编上红号;然后由誊录人员将试卷用朱笔誊写,称为“朱卷”,将它送考官评阅。
放榜的时候,按取中的“朱卷”红号调取“黑卷”拆封,最后唱名写榜。
同考官就是副主考,如果他中意哪份荐卷,会在卷上批一个“取”字。批了“取”字的卷子会被送给主考官,由主考官最后定夺考生的命运。
如果主考官也中意,则会在试卷上批一个“中”字——“考中”的由来,应该源于此。
第250章 不一样的贾宝玉36[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