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雒阳,晋王宫。
看着每日在书房中奋笔疾书的李信,李存孝眼中满是欣慰。
没曾想自己戎马一生,也能生出如李信这般的文武全才。
走到长子身旁,李存孝小心翼翼地将磨好的墨汁推入砚台,
“信儿,你当真要参加今年的策问?”
李信见状,微微颔首,“那是自然!孩儿这三年跟随老师学习,受益良多。”
“正想借着此次策问,一展平生所学!”
见长子一脸自信,李存孝忍不住揶揄道,
“看来信儿对此次策问,势在必得呀?”
李信缓缓接过砚台,嘴角勾起一抹弧度,
“除非今年再出现一位,类似奉孝和伯宁叔父那等大才。
否则这策问头名的位置,孩儿当仁不让!”
“好!这才是我李存孝的儿子!”
李存孝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即话锋一转,
“你小子和小白成亲都快四年了吧,别整天就知道读书。
岂不闻,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看看为父,这三年又给咱老李家添了一子一女。”
李信闻言,俊秀的脸庞布满红晕。顾不得父亲的质问,起身撒腿就跑!
“臭小子......”
一个月后,王宫内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策问复试。
此次的主考官由贾诩、郭嘉、满宠、毛?担任,分别对应治国之策、兵法韬略、律法监察、内政事务,四大板块。
因为有了李信的参加,李存孝这一次选择了亲自旁听。
得知晋王亲临现场,殿内的一众学子神色各异。
虽然大部分人都紧张到手足无措,却也不乏信心大增,想借机一鸣惊人的俊才...
将台下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李存孝向众人郑重行了一礼,
“诸位今日既能入得此门,在孤看来便是不可多得的贤才。
我晋国唯才是举,今日只求诸位能给出强国富民之策。
孤在此先行谢过!”
见李存孝如此谦卑,一众学子好感倍增,纷纷回礼答谢。
李存孝微微颔首,转头看向贾诩,“开始吧!”
贾诩闻言,当即领命。
随着殿内的锣鼓敲响,策问正式开始!
因为考试顺序是从后往前,士子们从第十名逐个登场。
听到前三位学子的阐述,李存孝不禁有些失望。
比起当年长安的首届策问,差太多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直到排名第六的士子登场,李存孝才逐渐来了兴趣。
因为这人不仅身材高大,脸上更是带着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
与其说是学子,此人更像一名征战沙场的将军!
即便是面对李存孝的注视,他依旧能与之大方对视,没有丝毫畏惧!
八尺大汉走到近前,一脸正色地向李存孝和贾诩拱手一礼,
“河东贾逵,参见晋王,参见贾太尉!”
李存孝闻言,将目光望向贾诩点头示意。
贾诩微微颔首道,“河东贾梁道,老夫听说过你。”
“汝今日策问,可是想谈谈治国之策?”
贾逵缓缓摇头,“国策不敢当,在下今日欲献两策于晋王!”
“一策可平幽州战事,一策可解豫州之危!”
...
...
第9章 江东陆伯言 河东贾梁道[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