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将军,您一出城,就照本王刚才所说的行动,只要再进攻你们就装作不敌,退回广宁城!”
“如果建虏不懂,就守城外大营按兵不动!”
“但本王估计,过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动武了。”
\"因为他们无法等待!\"
程咬金听着朱国罡已经下了命令,他便不多说,抱拳施礼道:
\"末将领命!\"
离别时还望了一眼高顺,心里想一会儿一定要找,这让他在朱国枢面前,丢脸的高顺好好切磋一下。
程咬金说完,高顺就当了城外大营的副将,也跟着施礼离开了房间,只是高顺怎么也没想到。
程咬金一副神色大好的样子,心眼那么小,他刚回到大营,就被程咬金,用打拳的借口打得鼻青脸肿。
这个消息让高顺心中郁闷,不过他身为武将,自己技不如人,也让他无话可说。
与此同时产生了一口怨气的程咬金,因为心里舒畅,也知道自己刚有些过火,随后便拎了两坛酒,来向高顺赔罪。
二人都是武将出身,几碗酒喝完后,便开始称兄道弟,两人之间的这番争锋,不仅没有而且让双方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
这里只能说,朱国罡这也是吉星高照,否则如果大战前,两人就有矛盾,必然会影响战局结果。
相较朱国罡的吉星高照,皇太极可说是好运连连,自从那日两人产生了分歧,蒙恬就把军事指挥权交给了皇太极。
而且皇太极的军事才能确实有限,他这几天想了很多办法,来鼓舞衰败的士气,可都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这样就让皇太极,确实有些手足无措。
百般无奈的皇太极,只好再次求助于蒙恬。
当蒙恬到达中军大帐时,见过皇太极之后,皇太极便急切的开口说:
“义兄,现在营里士气低落,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做,还请义兄拿个主意!”
\"刚才沈阳那边传来消息,说辽阳丢了!\"
“看起来义兄,先前分析完全正确,朱由检小儿,是要把我们困在广宁城下,进攻我们腹地啊!”
\"我看不见,朱由检的奸计得逞了,义兄你还得拿个主意呀!”
蒙恬听了皇太极的话,微微叹了口气接着说:
“末尾将劝导,贝勒爷退兵,贝勒爷不愿意,现在的情况下,贝勒爷要激发营中士气,依末将看,可能只有一个办法!”
皇帝听了蒙恬的前半句话,脸色阴森的可怕,他想蒙恬,还是要劝他退兵,不过蒙恬的后半句话说完了,皇太极的脸上便有了喜色。
所以蒙恬的话,刚说出一句话,皇太极便连忙说:
“义兄有什麽办法尽管说,只要营中的士气能够鼓舞,我有信心,能够冲垮,拦路的明军营寨,回军驰援!”
蒙恬听了皇太极,这种盲目自信的话,心里暗自叹气道:
\"贝勒爷不听我的劝告,盲目自信,恐怕要吃大亏啊!\"
但蒙恬心中叹息归叹,知道自己劝不了皇太极退兵,便只能开口说:\"贝勒爷,末将的办法其实也很简单!\"
“这是贝勒爷,将辽阳所失的消息告诉所有士卒,把这消息告诉他们!”
听了蒙恬的话,皇太极深深地望了蒙恬一眼,如果不是以前他试探过,他此时此刻真会毫不犹豫地砍下蒙恬。
由于蒙恬的言辞,让皇太极真的是感觉到了,蒙恬居心叵测,他知道蒙恬没有什么好办法,只是因为蒙恬的话,没有什么好办法。
所以皇太极听完蒙恬的话后,深吸一口气,耐着性子问:
“义兄,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目前军心已散,若再将辽阳失守的消息告诉这些士卒,这不是让他们,更没有斗志吗?”
蒙恬听了皇太极的话,不懂皇太极的意思,只好深吸一口气,再一次解释道:“不是也,我们的军队现在士气低落,是因为两次败北,对明军产生恐惧心理!”
现在明军攻占辽阳,说明已经威胁到我们的腹地。
说到这里,蒙恬皇帝微微点头说道:“是真的,否则我也不能这么急!”
\"可义兄刚才你说的这两点,他们有什么关系吗?”
\"又请义兄说出话。”
在听皇太极讲话时,蒙恬看着皇太极急切的表情,感叹皇太极此时乱了手脚,失去了往日的睿智和从容。
与此同时蒙恬,对自己将来的下场,也不免感到有些忧虑,不过蒙恬心中信奉,忠臣不侍二主的思想。
所以蒙恬心中,虽然认定皇太极虽然不算大,但他还是向皇太极解释道:
“我们这些士卒的家人,大部分都在辽河以北,我们可以宣传明军的残暴,让他们去激励这些士卒,保护他们的愿望,以消除他们心中的恐惧!”
“同时贝勒爷,能加重赏,这样就可以激励军队里的士气了!”
&nb
第248章 获得王爷的信任[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