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一连串的目的,是要对他和他所带来的人马,造成绝杀,此时朱国罡不禁有些暗自责备,因为他对后金的轻视,而是陷入险境。
茱丽叶听完秦琼的话,一拍桌子,恨声道:
“本王看不起这些土匪,他们心真狠!”
\"秦将军,你现在速传本王令,全军撤至城北大营!
“同时将营帐,以及周围房屋全部拆除,一定要做十米以上不可燃区!”
事实上,广宁城中有东南西北,到处都是据点,朱国罡之所以下令,撤退到城北大营的原因,是因为晚上,广宁城内是刮北风。
看着朱国罡说话的样子,秦琼也知道事情很急,鞠躬身,于是连忙给各营传令。
正当秦琼刚出去传令不久,广宁城上空,便伴随着一阵嗖的声响,出现了漫天的火雨。
整座广宁城,几吸之间,便陷入一片火海之中,韦小宝见此情形,连忙背起朱国元,前往城北大营。
朱国罡望着,深陷火海的广宁城,望着退却未及时葬身火海的士卒,他仰天悲叹:
“这是本王的错,本王是罪人啊!\"
\"本王对不起这两个死得兄弟啊!\"
韦小宝望着朱国罡心碎,连忙劝道:
\"殿下,胜负乃兵家的常事,这回也不能怪殿下,是建虏太狡诈了!\"
听到韦小宝的话,朱国罡微微摇头,一脸悲伤的神情。
随之而来的是朱国罡先行下达的命令,撤到城北大营,朱国罡全军中的大多数,都在火烧之前,就撤入了城北大营。
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因为退却不及时,被火海埋葬,但这一小部分人,也足有上万人。
广宁之战,是朱国罡率领之后的第一次败北,最多的一次损失兵马。
不听谁的劝告,朱国罡站在城门外,望着火光冲天的广宁城,久久不能说话。
朱国罡正望着,浩浩荡荡的广宁城外,后金主蒙恬也看着广宁城。
此时皇太极,来到蒙恬身后,开口说:
\"义兄,你在看什么?几乎是我们,可以继续下一步了!\"
他望着广宁城一片火海,蒙恬叹道:
“水火无情,今日我以巧计,杀了二十多万军队,虽有功于贝勒爷,却有伤天和,恐日后难有下场!”
皇帝听着蒙恬的叹息,微微一动,开口说:
“义兄多虑,战乱中谁不死?”
“战争结束后,本王下令,在大金国内,为义兄建造长生祠,让义兄受香火供奉!”
“老天爷一定不会责怪义兄!”
尽管皇太极嘴上这么说,心里却有些鄙夷蒙恬。
正如皇太极所言,既然已经开战了,那么只要取得了胜利就可以,什么伤不伤天和,完全是唯心主义思想。
蒙恬听了皇太极的话,对皇太极微微欠身,然后才开口说:
\"末将谢贝勒爷怜悯之情。\"
\"求贝勒爷放心,末将悲叹归叹,不肯放明军一人!\"
“待火熄灭,末将便亲自带人,进入广宁肃清残敌!”
从蒙静的口里,皇太极听了他的话,就再也不说了。
皇帝之所以能这样忍让蒙恬,是因为皇太极心中明白,这场战争的胜利,除了他的先知系统、利用明军的细兵外,全靠蒙恬的计策来建功。
又不想逼蒙恬太紧,让其产生厌恶和疏远,毕竟他还需要,借助蒙恬的能力一统江山。
此时仍在广宁城中的朱国罡,虽然大部分人都逃到了火海中,但面对火的炙烤,他们体内的水分迅速蒸发,嘴唇都开始干裂。
茱丽叶望着这些士卒,他心里十分明白,即使现在他们能逃过一劫,等到火熄灭,所有进入脱水状态的士卒们也将难以逃脱。
可以朱国罡面对漫天火海,却一点办法也没有,他试过让人打开,靠近北大营,未陷在火中的北城门里。
北门外、大石门一推,从广宁城的北门撤去,结果是因为北城门,容纳的人数有限,未能成功。
已身无分文的朱国罡,此时此刻根本没有办法。
广宁城的大火,持续了一夜,第二天下午,才慢慢熄灭。
之后金主蒙恬,已化为灰烬的广宁城,微微一叹,命令道:
“弟兄们,随本将冲入广宁城,肃清残敌,为国立功!”
当这一声杀喊出声时,蒙恬一马当先,将广宁城杀死。
由于巨大的石块堵住了大门,蒙恬不让人移开巨石,而是让士卒,架起云梯,从云梯入城。
当蒙静率兵杀向广宁时,在后金围城的外围不远处,一伙明军缓缓而来,领着主将对身旁的副将说:
&n
第235章 朱国罡统帅三军[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