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什么根据吗?
听到郭子轩说得越来越不客气的话,朱国罡蹭地站了起来,冷笑地说:
“郭子轩,既然你说本王到京城去救兵,就是要逃走!”
“那好本王现在就让你到京城去接救兵,你敢去?”
“但是,我们事先约定好了,你写的军令状!”
“你们若到京城去不了救兵,本王就得向你们参军!”
\"你敢签军令状!\"
但郭子轩根本不知道问题有多严重,却满脸不屑地说:
“签就签,本侯还怕你不成!”
\"说着要上前签个军令状!\"
茱丽叶这不过是话赶话说这事,他可不想让郭子轩真的签署军令,到京城去搬救兵。
茱丽叶并不害怕郭子轩替他回京城,朱国罡是怕郭子轩到时候不来救兵,他就是怕郭子轩去救他,他就是怕他不去救他。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朱国罡不可能让郭子轩签署军令状,但现在话已到了这个地步,他突然反悔,肯定会让众将更加怀疑。
茱丽叶稍一沉吟,便只能说出其中的困难,希望郭子轩能知难而退。
茱丽叶也是这么想的,她说:\"军令状,你等一下再签字吧,本王有几句话要事先告诉你!”
听到朱国罡的话,郭子轩以为朱国罡是服软了,他当即脸上便又得意地说:“如何信王殿下,您金口玉言,怎么还想反悔不成!”
事实上,对郭子轩来说,他对谁要去救兵这件事,并不在意,他相信朱国罡也不会半路逃走。
所以他这么骂朱国罡,是因为当初朱国罡当着众人的面打了他三十个军棍。
那三十个军棍虽然不太重,但这让郭子轩觉得很没面子,这让他一直对朱国罡心有余悸。
今日朱国罡这件事,不过是郭子轩找茬的由头而已。
茱丽叶心里想的是,不要让郭子轩这个棒槌坏了了事,所以他没有,因为郭子轩的语气带着嘲讽,而暴跳如雷,反而一脸平静地说:
“本王曾三次上书朝廷,请陛下出兵驰援山海关,皆石沉大海,其中的两次,本王上的还是秘折上的!”
“情况太诡异了,如果平南侯觉得你能解决,那就签这个命令吧,要不然,马上向本王道歉,往下领三十个军棍!”
\"本王只是为了老相爷,再给你松口气吧,本王最后一次劝你一句,考虑过再签,你有责任为自己的生命,也有城内这些兄弟的生命!”
尽管郭子轩冲动无脑,但他并非没有见识,他从小就生活在相府中,自然知道王爷的秘密折究竟有多深。
这样的事,一方面是因为皇帝不想搭理王爷所奏请的事,另一方面,又有人在中间挡住了这道秘密。
郭子轩知道,任何一种情况他都无法解决。
既然皇帝不同意以后要京城,那也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他说服不了皇帝。
要是中途有人拦住了,那他回去以后更不能解决问题,敢拦阻朱国枢这类皇子的秘折,可见其势力有多大。
尽管郭子轩贵为平南侯,但其在朝中却是一股势力,他不认为自己有资格,就去和那个敢拦阻朱国罡秘折的人掰手腕。
想到这些,郭子轩看着面前的军令状,顿时额头起了冷汗,其实如果光是为了赌气,郭子轩也许真的签了军令状。
可以这样短暂的军旅生活,让他这个侯爷和城里的将士建立了良好的兄弟情义,他不会自私的无视这些兄弟的生命。
那也是郭子轩刚刚义愤填膺地指责朱国罡的原因之一。
经过反复考虑,郭子轩最后深吸一口气,放下手中的笔,退后两步跪在地上,对朱国玄说:
“末日已冒犯殿下,末将知错!”说完,郭子轩转过身去追了。
走出会堂后,郭子轩暗自松了一口气,他知道自己已经险些酿成大祸。
要是他真的签了军令状,不仅他肯定会死去,更重要的是他还会害死这几个兄弟的性命。
尽管郭子轩刚与朱国罡的对峙失败,但对他来说,他并没有什么不愉快的心情,反而在知道了事情的严重性之后,就开始发愁了。
在郭子轩外出后,朱国罡也暗自松了一口气,其实朱国罡只是真的怕郭子轩,冲动之下签了军令状,如果真的是这样,朱国罡也是暗自庆幸。
幸好郭子轩及时悬崖勒马,这样让朱国罡也感到庆幸。
在郭子轩闹完后,知难而退,让众人明白朱国罡并不是逃走,而是这件事除了朱国罡别人之外,根本没有办。
所以郭子轩离开后,朱国罡扫视众将,众将脸上再也没有任何疑惑之色。
看到众将这微妙的变化,朱国罡心里还是有些感激郭子轩。
茱丽叶之所以对郭子轩有一些感激,是因为朱国罡心里明白,正是因为郭子轩这么一出,才让他心中没有怀疑。
在这种情况下,朱国罡离开山海关的时间,心里也会安定下来,不担心众将生事,军心不稳。
茱丽叶见众将都不再怀疑他回京的意图,便笑着叫众将散去。
众人散开后,朱国罡倚在椅子上,大口喘气,此刻朱国罡也不免有些害怕。
对于刚刚得知郭子轩的事情,朱国罡稍微有些疏忽,就会闹得天翻地覆,此时此刻,事情圆满解决,他确实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第166章 签下军令状[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