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这效率能提升五倍那么多,不是吹牛的吧?”有人惊讶地说道。
      “别急,好戏马上上演。”另一个人回应道。
      与此同时,经过培训的技术工人迅速完成了加工程序的加载与设定。
      原本许宁打算亲自操作这次演示,但他认为让普通工人来执行更能展示这套简易软件的强大之处。
      一根来自涡喷14发动机的滑油弯管被稳稳固定在夹具上。
      由于410厂缺乏对气膜孔内壁进行金相检测的能力,钟市强和许宁决定用一根同样难处理的变口径弯管作为首次磨粒流加工的试作品——确切地说是半根。
      因为另一部分已被切下,准备用来对比加工前后的效果。
      随着启动按钮按下,压缩机开始低鸣。起初似乎没有明显变化,但十几分钟后,牙膏状的废磨料从预设的排泄孔中缓缓挤出。
      等待一旁的工人立即补充了新鲜磨料,继续加工过程。尽管抛光一个如此复杂的零件通常需要数小时,但现场没有人感到无聊或厌烦。
      大约50分钟后,夹具松开。
      冲洗过航空煤油的工件表面看似未有太大变化,这让一些人质疑时间是否足够。
      “按说五倍效率,这个时间倒是差不多。”有人猜测。
      操作员不受这些讨论的影响,果断下令:“切割!”
      为了直观比较,两个工件——一个是经过抛光的,另一个未经处理——被从中切开。
      在厂房灯光的照射下,即使是肉眼也能轻易看出两者的区别:左边那个工件的内壁光亮如镜,仿佛可以映照出整个世界。
      当然,必要的测试还是要认真进行的。
      “抛光前,工件内壁的平均粗糙度为
      许宁盯着屏幕,清晰地念出了第一个检测结果。刚才还在热烈讨论的人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集中在了他身上,期待着下一句揭晓。
      “抛光后,工件内壁的平均粗糙度……”
      “降到随着这个数字的宣布,现场顿时爆发出一阵惊叹声。
      “不可思议!”
      “这么快就见效?”
      几位来自航空工业的工程师,站在人群的一侧,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作为合作单位,他们有幸获得了近距离观摩的机会,能够更清楚地看到这一工艺流程的每一个细节。
      “张工,如果这项技术可以应用到斯贝发动机上的话……”
      一位年轻的工程师声音微微颤抖,难以掩饰内心的激动:“这对斯贝国产化将是巨大的推动!”
      这些工程师来自镐京的430厂,负责斯贝MK202发动机的国产化工作。
      尽管这款发动机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就已经引进并开始组装,但因为种种原因,直到1995年才最终通过验收。
      即便如此,国产化率也只有70%,许多关键部件仍然依赖于多年前进口的库存零件,生产效率低下且无法持续。
      当年引进斯贝技术时

第355章 领头羊[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