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也许可以让603所承担主要责任。”有人提出了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
      不久后,会议室里响起了不同的声音:
      “可是南郑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前期工作了。如果我们在中途接手主导权,航空工业系统的各厂所会怎么想?”
      “关于技术能力这一点,我觉得我们不需要担心。”
      丁志恒微笑着摆了摆手,显然这段时间他的心情很好。
      “看看182厂提交的那份项目说明,注意一下第一完成人的名字。”
      会议室中随之响起了纸张翻动的声音。
      “许宁!”有人念道。
      由于上次的闭门座谈会时间紧迫且级别较高,在座的大多数人没有参与,因此对这个名字并不熟悉。
      不过,有一个人却对这个名字印象深刻——周琳,她曾经与许宁有过一面之缘。
      “许宁,是京城航空航天大学杜亦熵教授的学生。
      之前624所提交的《航空发动机进气畸变试验与评定方法》报告,他也是第一完成人,对吧,丁主任?”周琳问道。
      丁志恒端起茶杯喝了一口,随后缓缓点头确认。会议桌两边的人们相互对视,眼中满是疑惑。
      “这两个人是同一个人吗,还是只是同名?”
      这样的疑问也不无道理。虽然航空动力稳定性和飞行器环境耐受性都关乎航空安全,但两者关联不大。
      更何况,两次成果之间仅隔了三个月,真的有人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两个不同方向的研究吗?
      “应该是同一个人。这名字并不常见,而且从工作单位来看,都是京城航空航天大学。”
      有人查阅了项目说明最后一页的主要参与人员信息后说道。
      周围传来了一阵吸气声,脸上写满了惊讶和难以置信。周琳脸上浮现出一抹微笑,显然对许宁的能力感到由衷的赞赏。
      当初,她推荐许宁进入航空工业体系,这一举动如今看来颇具远见。如果他能在新岗位上取得显着成就,她自然也会因此受益。
      “若许宁能保持之前的工作质量,由他监督182厂承担主要任务是可行的。”
      “我建议从冰城调派几位参与过运12b项目的专家加入,虽然我们的标准与FAA不同,但经验总是通用的。”
      然而,在这样的场合下,难免有人会提出不同的看法:
      “尽管我不愿意去想,但这会不会涉及到学术道德的问题?毕竟,这一切确实显得有些不可思议。”
      这话虽含蓄,但显然在质疑是否为了提升杜亦熵的弟子声望而特别安排了这些机会。
      “各位。”
      丁志恒觉得是时候表态了:“从许宁参与的几个项目来看,他的加入每次都带来了显着的进步。
      这些项目跨越了601、606和624等多个机构,因此,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我们不应随意怀疑,即便这是内部讨论,也应顾及团队的和谐。”
      “况且,我国历史上不乏在多个看似不相关的领域同时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
      此言一出,会场顿时安静下来。
      大家都知道,丁志恒指的是郭永

第337章 显着的进步[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