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在一处守备森严的府邸前停下。
这里并非昨日诸葛亮面见孙权的议事大厅,也不是昨日我与周瑜私下会面的江畔望楼,而是一处更为内敛、肃静的所在。
鲁肃引着我穿过几重回廊,沿途的侍卫皆是精锐,目光警惕,行动间透着训练有素的干练。
府邸内部的陈设并不奢华,却处处透着一股威严与实用主义的气息,
符合我对这位年轻的江东之主的初步判断
——务实、果决,且掌控欲极强。
最终,鲁肃将我带到一间宽敞的书房外。
他示意我稍候,自己先进去通报。
片刻之后,他走了出来,对我点了点头:“吴侯在里面等候,子明先生请。”
我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略微有些褶皱的衣袍,迈步走进了这间决定着江东命运,也可能决定我未来走向的书房。
书房内光线充足,布置简洁而不失雅致。
正中一张宽大的书案后,端坐着一位年轻人。
他身着紫色锦袍,面容白皙,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双传说中异于常人的碧色眼眸,此刻正平静地注视着我。
虽然年轻,但他的眼神深邃,仿佛能洞察人心,眉宇间自有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
无需介绍,我便知道,这位就是江东之主,孙权,孙仲谋。
而在孙权的右手边稍后一些的位置,还坐着一人,玄色深衣,面容俊朗,目光锐利如鹰,正是江东大都督,周瑜,周公瑾。
他看到我进来,只是微微颔首示意,脸上看不出任何特别的情绪,仿佛昨日江畔的私会与望楼的密谈从未发生过一般。
有周瑜在场,这并不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毕竟,涉及军事与战略,周瑜是孙权最倚重的人物。
他的存在,无疑增加了这次会面的分量,也意味着我接下来的每一句话,都将同时被这两位江东的最高决策者审视。
“刘备麾下副使,陆昭,字子明,拜见吴侯,拜见周都督。” 我上前几步,不卑不亢地躬身行礼。
“子明先生不必多礼,请坐。”
孙权的声音平和,听不出喜怒,带着一丝年轻人特有的清朗,却又蕴含着与其年龄不符的沉稳。
他抬手示意旁边的坐席。
鲁肃将我引到客座坐下后,便躬身退到了一旁,垂手侍立,显然他今天的角色仅仅是引荐者。
一时间,书房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孙权并未立刻发问,只是端起案上的茶盏,轻轻呷了一口,那双碧色的眼眸看似随意地打量着我,实则充满了审视的意味。
周瑜则低头看着手中的一份卷宗,仿佛对我们的谈话并不关心,但我能感觉到他敏锐的注意力,始终有一部分停留在我身上。
这种沉默本身,就是一种压力。
它考验着来访者的定力与心性。
寻常使者,面对如此阵仗,恐怕早已心生惴惴,急于开口打破僵局。
但我知道,此刻急躁不得。
孙权既然单独召见我,必然有他的目的,我需要做的,是静待他出招,然后沉稳应对。
我端正坐姿,目不斜视,心中快速回顾着预设的应对策略,同时也在暗中观察着孙权和周瑜。
孙权比我想象的还要沉得住气,那份从容,绝非寻常少年诸侯可比。
而周瑜,则如同深潭,让人难以窥测其真实想法。
终于,孙权放下了茶盏,目光再次聚焦在我身上,语气平缓地开口了:“听闻子明先生乃颖川人士?”
“正是。”
我回答道,心中了然。
这是典型的开场白,从籍贯入手,看似闲谈,实则可能是在印证某些信息,或是想从我的回答中捕捉蛛丝马迹。
“颖川,人杰地灵之地。”
孙权微微点头,“郭奉孝、荀文若皆出于此。不想刘豫州麾下,亦有子明先生这等颖川俊才。”
他的话语看似称赞,实则暗藏机锋。
提及曹操麾下的两位顶级谋士,既是抬举,或许也带着一丝试探,想看看我如何回应,是否会因此流露出骄矜之态,或是对曹操阵营的态度。
“吴侯谬赞。昭才疏学浅,岂敢与奉孝、文若等先贤并论。”
我谦逊地回答,语气诚恳,
“不过是追随主公(刘备),欲在这乱世之中,为汉室略尽绵薄之力罢了。”
我刻意强调了“追随主公”和“为汉室”,既表明了立场,也点出了刘备集团的政治旗帜。
孙权不置可否地笑了笑,碧色的眼眸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芒。
“子明先生过谦了。孤闻子敬(鲁肃)言,先生于荆襄局势,颇有独到见解。不知可否赐教一二?”
来了,开始切入正题了。
我心中一凛,知道真正的考验开始了。
“吴侯垂询,昭不敢不答。”
我略一沉吟,组织了一下语言,开口道:
“荆襄局势之复杂,关键在于人心。
刘景升(刘表)在时,尚能勉力维持。
然其优柔寡断,未能早立继承人,致使其殁后,蔡瑁、张允等豪族得以轻易操控局面,献土投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此乃景升失策,亦是荆襄士民之不幸。”
第569章 权重堂上,直面雄主[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