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555章 子敬牵线,密室再会[1/2页]

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猫啃月亮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周瑜那场“策略性”的雷霆震怒,如同投入江东这潭深水中的一块巨石,余波持续了好几日。
     柴桑城内,关于都督因曹操欲夺二乔而勃然大怒、誓死抵抗的消息不胫而走,迅速压倒了之前那些主降的杂音。
     不少原本摇摆不定的文臣武将,在感受到周瑜那不容置疑的决心后,也纷纷转变了态度,至少在表面上,江东的抗曹意志似乎空前统一。
     我知道,这是周瑜想要的效果,也是他高明手腕的体现。
     然而,表面的统一之下,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曹操八十三万大军(纵有虚报,其势依然骇人)压境,荆州新降的水师虽众却人心未附,江东自身的兵力、粮草、军械能否支撑起这场规模空前的决战?
     这些实际问题,如同沉重的山峦,压在周瑜这位年轻都督的肩上。
     仅仅依靠愤怒和决心是无法打赢战争的。
     周瑜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一点。
     我相信,在这几天看似平静的表面下,他的内心一定在为如何弥补实力差距、如何寻找克敌制胜的关键而焦虑。
     这,便是我切入的最好时机。
     在周瑜“震怒”的第三天,我判断时机已初步成熟。
     都督的情绪想必已经有所平复,而对于如何战胜曹操的思考,则必然进入了更深、更具体的层面。
     此时此刻,任何可能提升胜算的信息或建议,对他而言都可能具有非凡的价值。
     我没有直接去找鲁肃,那样显得过于刻意。
     而是通过玄镜台在柴桑城内的秘密联络点,向鲁肃传递了一份极其简短且隐晦的信息,大意是:
     近日观江上水师操练,偶有所得,涉及舟船调度与军械之用,或可为都督分忧一二。
     若都督不弃,愿私下请教。
     这份信息措辞极为谦逊,将自己摆在“请教”的位置,而非“献策”,避免触及周瑜的骄傲。
     同时,点明了具体领域
     ——“舟船调度”与“军械之用”,这是水战的核心,也是周瑜目前最关心的实际问题。
     最关键的是,强调了“私下”二字,表明这并非代表刘备集团的官方行为,而是我陆昭个人的见解,意在与他进行纯粹的技术性探讨,不涉及政治立场。
     我知道鲁肃看得懂。
     他一心促成孙刘联盟,自然希望刘备集团能展现出更多价值,不仅仅是诸葛亮那石破天惊的外交辞令,更需要实实在在的帮助。
     而我提出的领域,恰好是他这位虽长于战略却不精通具体军务的“老实人”无法提供的。
     果然,当天傍晚,鲁肃便亲自来到了馆驿。
     他的神色比前几日轻松了许多,但眉宇间仍带着一丝凝重。
     他屏退了左右,压低声音对我说道:“子明,你的信,我已收到。并且……已经禀明了公瑾。”
     我心中一定,面上却保持平静:“哦?不知公瑾将军意下如何?”
     鲁肃脸上露出一丝复杂的笑容:
     “公瑾他……并未立刻答应,也未直接拒绝。”
     他回忆着当时的情景,
     “我将子明你的意思转达后,他沉默了片刻,只是问了我一句:
     ‘子明此人,于军略之外,当真通晓舟楫军械之事?”
     鲁肃顿了顿,继续道:
     “我便将子明你之前在樊城、新野等地,协助玄德公整备军需、改良器械之事,略述一二。
     公瑾听完,只是微微颔首,沉吟不语。”
     我知道,周瑜这是在权衡。
     一方面,他对我这个“外人”依旧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和审视;
     另一方面,我提出的领域确实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需求。
     曹操大军压境,任何一丝提升胜算的机会,他都不会轻易放过。
     鲁肃接着说:
     “我见他沉吟,便又加了一句:‘子明先生言,只是私下请教,绝无他意,亦不欲外人知晓。
     公瑾闻言,这才抬起头,看了我一眼,缓缓道:
     ‘既如此,子敬可代我安排。今夜三更,江畔第三座望楼,我独自等他。
     此事,仅你我二人及子明知晓,不得有第四人。”
     “江畔望楼?三更时分?独自等候?”
     我心中迅速分析着这些信息。
     选择这样一个时间和地点,远离都督府和中军大帐,足见周瑜对此次会面的保密程度之高。
     这也印证了我之前的判断
     ——他确实需要一些“非官方”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帮助,但又不希望被他人知晓,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猜测,或者被认为需要依赖外人。
     “正是。”
   

第555章 子敬牵线,密室再会[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