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45章 【会廷官拟议】[2/2页]

我们是文官集团 莺影莹盈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 “改、桑、为、稻,”朱翊钧像是在确认没有念错,“改稻为桑?改桑为稻?”又反复念了两遍,竟有些迷糊。

 他记忆里的改稻为桑,只有个模糊印象——‘改稻为桑,上利国家,下利百姓……而魏进忠只将两字颠倒顺序,有何区别?

 朱翊钧忽然很想找人问问,环视一圈,只有近侍在身边,“你说……”

 “您说,爷。”近侍随即应道。

 “改稻为桑,你知道吗?”

 “知道,”近侍笑着说,“虽然那时奴婢位卑,不过还记得一些。”

 “你说三十万亩稻田改为桑田,能改出多少丝绸?挣出多少银子?”

 “能改不少呢,挣多少银子……那肯定比种稻挣得多。”

 “既然挣得多,为何百姓不种桑?”

 “因为百姓穷惯了,苦惯了,倒霉惯了。”

 “什么意思?”朱翊钧听得一愣。

 近侍依旧笑眯眯道:“其实百姓最关心的,是自家田里的收成够不够一家的嚼用,够不够来年播种。不是改桑之后发大财,而是避免歉收的时候挨饿……挨饿的滋味不好受,也会死人。”

 “那,改桑为稻呢?”

 近侍想了片刻,摇摇头,又点了点头,“好。只是,苏杭的城市小民,恐怕要受苦了。”

 “改桑要受苦,改稻还是受苦,究竟……”朱翊钧不说了,思索一阵,提起朱笔在魏进忠那份奏本上,批写‘已览二字。再交给近侍,“把这拿给文书房,明日一早,让掌印和秉笔都来一趟。”

 近侍接过批本,回道:“是,奴婢这就吩咐人送去。”

 ~3~

 “改稻为桑,并未真正推行过。”

 彼时田义尚在宫里文书房里当值,管理内外章疏。于改稻为桑,自是比别人知道得多些。

 朱翊钧不禁疑惑:“可朕依稀记得,有三十万亩稻田改了桑?”

 “是淹了三十万亩稻田。”

 “淹了三十万亩!”朱翊钧惊讶了。

 “即便没淹,也跟淹了差不多。必竟田淹苗毁,就是卖了土地,也比往日价贱。”

 田义停顿一下,又说道:“何况浙江本就是七山二水一分田,那‘一分田也就指太湖边上的湖州。真正的湖丝产自湖州,卖得起价的,也是湖丝,专为万岁爷织造袍服的,也用的是湖丝中的头蚕丝。其它丝都不及湖丝。”

 “那么,你们又怎么看进忠所提的,改桑为稻?”

 田义想接着说,却被陈矩按下,“万岁爷。”他未语先叹一声,“哎,进忠本是臣的徒弟,他的意图,臣以为……也许并非一个‘改字,而是一个‘价字。”

 “怎么解释?”

 “记得去年苏松大水,毁掉不少桑田棉田,那时不就因桑毁,导致作茧蚕减少,而丝价爆涨。棉田同样遭了大水,也是花价大涨,所以山东的棉花才卖出个历史最高价。”

 “唔……”朱翊钧手指轻敲桌案,“你的意思朕明白了,进忠就是想人为制造一场‘灾难?让丝价大涨?”

 “臣是这么认为的,”陈矩忽然又自嘲道,“所幸他并非提的‘水淹桑田,臣心甚慰。”

 “接下来呢?丝价大涨之后,”朱翊钧还有些地方不太明白。

 陈矩摇了摇头,面带一丝困惑:“想他应该还有后手吧?”

 朱翊钧考虑一阵,决定道:“进忠的奏疏下内阁,先会六部议之,再做票拟……”

 ~4~

 “不是天灾,也因人祸,都是灾难!”

 内阁中,沈一贯仰天一叹。朱庚默不作声,只是一直研究那份奏疏。

 沈一贯见之,笑着问他:“皇上亲自朱批‘已览二字,知道何意吗?”

 朱庚看着他,摇了摇头:“不知,何意?”

 “就是没有意思。我在阁这么多年,也头一次见皇上批‘已览二字。”

 “沈相,那皇上的意思是?”

 沈一贯似在打谜语一般:“既没留中,但只批‘已览二字,这倒让我想起世宗皇帝一句‘名言——万允万当,不如一默。”

 朱庚惊讶:“沈相的意思,皇上希望臣下去揣摩圣意?”

 沈一贯点头:“对,即便将来错了,那也是内阁的错,地方官的错,甚至司礼监的错,因为我们都揣摩错了。”

 稍顷,忽有文书房官来到内阁,沈一贯与朱庚连忙起身相迎,一见是卢受。

 卢受进了内阁,温温和和道:“二位阁老,咱家来传皇上口谕。”

 沈一贯、朱庚一听连忙跪地接旨。

 “两位爱卿,就在文华殿集廷臣会议改桑为稻,也好御前票拟……”

 “御前?”沈一贯不由一惊,“皇上要来旁听?”

第145章 【会廷官拟议】[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