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大家好,我是血……
      啊不,煌未央。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想必很多读者都猜到了,不过也有一些读者猜得有些偏。
      有说我是要离大神的,有说我是外站来证道的,还有说我这是唐门进军历史板块开的马甲?
      这倒也罢了,居然还有人说我是女频转过来,专门写宫斗的……
      我只能说,这届书友捧人捧的是真高,骂人骂的也是真脏……
      对于上一本书被封的原因,我只能说:年轻人还是不能太年轻,写到了一些不该写的东西,也算咎由自取,长了教训。
      对于不认识我的读者,也没必要去深究我曾经的身份——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昔,我们抬头往前看就是。
      嗯,我是煌未央,《朕这一生,如履薄冰》的作者,未来两到三年的时间里,请诸位看官老爷、衣食父母多多指教。
      熟悉我的读者朋友们也都知道,我是老牌西汉专业户了,揪着开国到汉武这一段就是硬啃。
      手是越写越熟,笔是越写越辣,但也难免会在某些时候,本能的产生‘读者肯定知道,我都写了好几次了的想法,漏掉一些时代社会背景方面的东西。
      在这里,也就读者朋友们不理解的几个问题,简单做一下解析或者说阐述,各位看官老爷听个乐呵就是。
      关于‘王世子还是‘王太子这个称谓问题,有相当一部分读者朋友抱有疑惑,但实际上,这本身就是本书所要讲到的点。
      从春秋战国开始,王公的储君,其实都是被称为‘太子的。
      皇太子,王太子,甚至于某些历史特定时期,还出现过‘公太子‘侯太子。
      那这乱七八糟的‘太子,尤其是‘王太子,是从什么时候变成王世子的呢?
      答案是:吴楚之乱平定之后,汉景帝刘启为了全方位、无死角的降低诸侯藩王的权力和逼格,做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改制。
      其中相当不起眼的一项就是:改王太子为王世子。
      再有就是相当一部分读者感到疑惑:汉武帝的推恩令那么牛逼,主角为啥不拾人牙慧?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多读者就已经给出了答案——时机不对。
      推恩令,本质上就是遍封诸侯王的儿子们为王,瓜分诸侯国土,以分其土而弱其力。
      这个办法,不是在武帝朝才第一次出现,而是早在汉文帝时期,就已经被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及。
      为什么不用,是因为《推恩令》和《削藩策》,在景帝朝的其本质是一样的:中央强行推动明显不利于诸侯藩王的政策制度。
      这会引发什么后果,吴楚之乱已经给出了答案:藩王不服,所以要打;
      把藩王打服(死)了,那别说是《削藩策》《推恩令》了,哪怕是要求藩王跳肚皮舞,藩王也只能专心去精进舞蹈技巧。
      关于读者朋友们不解的疑惑,就捡这两個典型的讲一下,后续如果还有,我也会酌情集中讲解,或者尽可能融入进正文内容里去体现。
      呼~
      眨眼就已经过去了四年。
      曾经那个只有九个读者,月稿费高达二十四块七毛一

上架感言[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