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2章 有热茶么?[1/2页]

哈哈哈,大明 微微的薇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余家人望着余令一齐叹气,颇为惋惜。
     余令望着自己身上还没来得及脱下的九品文散官官服,觉得自己像一个猴子,一来长安,长安就给自己上了一课。
     以前觉得自己是一只关在笼子里的猴子。
     原来是高看了自己。
     原来脖子上还套着一根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绳索。
     搞笑的是,绳索的另一头在谁的手上都不知道。
     原本以为享福的日子来了,没有想到还没开心一个时辰,就直接跌到谷底。
     最伤心的还是老爹,现在的他嘴里一直喃喃的念叨着四个字。
     “役皆永充!”
     “役皆永充”说的就是军户。
     余员外舍弃京城生意回长安就是想让余令有个清清白白的身世。
     哪怕余令考不上举人,当不上官员,但一个秀才的身份就可以脱离“役皆永充”的军户。
     这苦就到头了,余家这一脉的苦也就吃完了。
     余员外吃过军户的苦。
     他都混成了百户了他依旧选择了逃离,军户是世袭制度,绝大多数人永远无法摆脱兵役的束缚。
     (ps:皇帝和兵部尚书可以改户籍。)
     永远生活在同一个地方。
     虽然是百户,按理来说兵部里一个底层的官员,也算混出个一个人样了。
     可没有人把他当作一个百户去看待,人都跑完了,百户也没用了。
     多少军户因为军户这个身份断了根。
     老百姓也瞧不起军户,更不愿让自己的女儿嫁给军中军户。
     你是军户,世代为兵,谁愿意嫁给你?
     嫁给了你,跟你生了个儿子,然后儿子也是军户,世世代代,祖祖辈辈,一困就是一辈子。
     就算苦点,能过安稳日子,万一打仗呢?
     就算你和某一女子看对眼了。
     问题是社会风气,礼仪制度之下,两情相悦的婚配和女孩的意愿并没有直接联系。
     那是和她的父母有联系。
     不要听某某戏文里讲某某两情相悦,感动父母,终得眷属。
     在余令看来,这种戏文就跟后世的新闻一样,要凸显新闻的价值取向就必须遵循物以稀为贵。
     也就是越博人眼球,价值就越大。
     所以,戏文里的事情就算真,那也是小概率。
     他若不这么写,不这么讲,怎么会有茶客喝茶呢?
     又怎么会得到赏钱呢?
     在这个制度之下,又因为种种原因,所以大家都往外跑,都在逃离户籍地,跑到更远的地方重新来过。
     不跑就断根了,活着就灭族了。
     (ps:《南京吏部尚书黄公神道碑》碑文如下:行到武陵,问风俗,知其人苦于从军,女子恶为军妇,不果嫁;男子则虑妇家往从戍而以徭赋累己,不果娶。)
     眼看着阳光初现,自己儿子得县令赏识,又得了一个文散官的身份。
     可一转眼又要操练军屯准备在今年秋季进山剿匪了。
     南山这么大,横跨数个府,山里的匪杀不完,也剿不完。
     剿匪,就跟让人去找三条腿的蛤蟆一样,可以用这个由头让你一辈子困在上面。
     玩够了,一句你没完成军令,人就交代了,而且交代的还清清白白,就算万岁爷知道了,他也挑不出刺来。
     官场的这点事情,其实和生意场差不多,余员外能看懂......
     一屋子人聚在一起,气氛低沉的有点可怕。

第22章 有热茶么?[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