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传承问题,必须说清根源。
真不是法的事。
第三代、第四代才能形成法。
陆天明看朝臣低头苦思,都没说话,淡淡轻哼一声,
“看看你们,涉及自身利益,真的是好人。”
朝臣连忙起身,不能让君王以为他们争权夺利,但迎上陆天明冷冽的目光,又齐齐闭嘴了。
这位可不是崇祯,说事就说事,敢绕圈圈会身败名裂。
陆天明向椅背一靠,淡淡的语气数起众人。
“温体仁,你是大明朝首辅,但你也是总理,洗不掉的贰臣,你一定想留下一个好名声,让百姓从你手里感受到好处,所以你会竭尽全力做事,为此与同为贰臣的大伙团结一致,一边打压新晋臣子,一边保护总理和部堂大位。
与你一样想法的人很多,包括现在的部堂,还有地方总督,张宗衡、李建泰、马士英、骆养性、冯铨、孙谷、唐斋山、孙膛等等。
还有一些人,与我一起做事,他们不在乎新晋臣子,但他们也不会阻拦你们,包括孙传庭、卢象升、吴惟英、还有你的学生,我的挚爱亲朋韩智文。
他们有文有武,既是文臣,也同时节制过武事,与大都督府的诸位将军交情莫逆,劝不得,但也不会下场,搞不好最后会集体辞官。
孙承宗、冯英、孔贞运、程启南、于时煌、李腾芳,还有韩爌、杨煊等人,陆某是用你们为国为民的心态监督朝事,个个德高望重,本来就不想争斗,新朝若争,你们一定会和稀泥,说不准心灰意冷,最后拍拍屁股回家了。
数来数去,完全由陆某提拔的人真没几个,李素算一个,所以他掌管议政,监督天下舆论,这位置很重要,几乎可以肯定,他会做很久。
陆某该怎么做呢?
提拔大批年轻人来更换你们吗?不行啊,地方当官与中枢当官完全是两种思维,没有一步一步升上来,不懂什么叫治国。
官场根本没有天才,若某一天官场出现天才,马上、立刻、火速杀了他,一定有老东西出来认领,所以官场不能走捷径,一旦越级提拔,寒门官员永远失去升迁路。
打压你们吗?也不行啊,你们肯定比一般官员更懂朝政,比新晋的臣子更廉洁,做事更熟练,完全为身后名做事。
那咱们什么也不做,就这样行吗?
也不行啊,你们会提拔后辈,时间一长,就算你们不想争,后辈也会争,师生、同学、同乡等等,永远无法解决的人际关系。
我稍微一偷懒,朝堂就固化了,某一天身体不好,准备让儿子听政,他寸步难行,我会从病床上爬起来大开杀戒…
大都督府无数将军被卷入帝位交替,听老皇帝的不对,不听更不对,人人得找后路,人人得做选择,朝事扔一边,先保证家族生存。
你们看看,怎么选择都是一条老路,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别一脑子想着开国,别想着盛世来临,也别想着光宗耀祖,皇帝的儿子战战兢兢,那整个新朝百姓会陪他战战兢兢,现在糊涂,将来就是人头滚滚。
陆某好不容易把天下的眼光拉到全世界,新朝再来这么一下,立刻是全面回缩,再学大明朝的败家子吗?一直丢弃疆土?”
第1210章 万年难决的开国太子(中)[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