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说是乱成一锅粥,这话一点都不为过,从表面上来看,曹袁两军呈现犬牙交错之势,区域间的摩擦及冲突,这都是家常便饭了。
曹军在冀州派驻的将军众多,位处东线的有张辽、张绣、臧霸、吕虔、李整等将,位处西线的有史涣、李通、许定、徐晃、张合、高览等将,这些将校统属着本部精锐,跟袁军所属将校展开对峙。
如果仅是对线袁军将校,这不足以叫冀州乱成这样。
真正难搞的是时不时出现的叛乱,像一些地方的豪族会悄无声息的联合起来,占据城池高举反旗,手里有钱粮,有部曲,这闹出的动静必是小不了的,像一些地方的匪寇势力,会受到一些影响抢占城池,袭扰粮道,关键是上述的这些叛乱吧,不是某一个地方的,少的有三五地,多的有十几地,如此态势下吧,袁军这边必有动静,这就使分驻各地的将校忙于奔波。
为了这些事情吧,不止分驻前线的文武头疼,远在许都的曹操也头疼,因为这一切都是有渊源的。
在汉灵帝还活着时,冀州就鼓捣了一件大事,即废除汉灵帝,另立新君的串联政变行动,为首的正是冀州刺史王芬!!
此事参与的不少,也是如此,最终导致此事败露。
作为汉室最富庶的地方,冀州治下大族众多,他们累世积攒的财富、土地、名望等加持在一起,使其中想更进一步的众多。
这个更进一步,不应局限于那个位置,而应泛指一个阶层,甚至是阶级!!
只要政治投资功成了,这惠泽的就是数代,由此可积攒更多财富、土地、名望等,以使宗族传承更为兴旺。
乱世来了,人心就活泛了。
袁绍取代韩馥入主冀州,这就使一批群体被清算,他们累世积攒的财富、土地、人口、家学,遂被支持袁绍的群体吃掉不少,这叫不少宗族吃的是满嘴流油。
这还不算完呢。
在此之后,攻略青州、并州、幽州等地,别看大头是叫袁绍给得了,但小头却也叫这帮群体吃了不少。
人的欲望是没有穷尽的。
就像在北代表汝南袁氏的袁绍,以冀州之地不断扩张,得到了青州、并州、幽州之地,那就想向南、向西进行扩张,故而曹袁之争是不可避免的。
而与之相对的,追随袁绍的那些群体,一个个就想得到更多,由此就使一件事在袁绍麾下是避免不了的。
即袁谭、袁尚继承者之争。
自古以来,从龙之功是风险最高,但获益最大的,哪怕在此之前,汉室还具有一定的影响,但这并不影响割据成为事实啊。
有了这个前提,谁能成为袁绍的继承人,那追随在身边的人,不就跟着此事功成后,得到对应的好处吗?
在袁绍的麾下,是不希望这乱世终结的。
毕竟乱世又不会影响到他们的核心利益。
相反因为有乱世的存在,会使他们的核心利益不断增扩,那这乱世不终结,才是对他们最为有利的。
这就是冀州最复杂的地方。
战乱是会影响到地方秩序,是会叫一些人死于战乱下,可问题是在动乱爆发下,却也有一批群体能从中获取好处。
既然是这样,索性就乱点吧。
谁给的好处多,那就跟在哪一边。
可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呢。
在冀州治下,还有两股群体不容忽视,一股是汉室老臣的本族或姻亲,一股是汉室宗亲群体,特别是后者,他们之中有些跟在许的汉室宗亲,是保持着密切的书信往来的,而有一些呢,或跟袁谭联系,或跟袁尚联系,或与刘备联系,当然,这之中也有一些,是与曹操联系的。
总而言之就是一个乱。
可在这乱的本质下,却藏着一个,即利益至上!!
谁给的好处更多,那就倾向于哪边呗。
最好冀州的乱能持续更长时间,这样就能干掉更多宗族,兼并他们的财富、土地、人口,甚至是家学,到最后,真要分出胜负了,就该谈判谈判,该归顺归顺呗。
一旦此势促成了,不管是谁掌控了冀州,都不能对他们进行清算,哪怕是明面上的,谁要敢捅破这一层,那他们势必发起舆情攻势,以叫其他州郡的自危起来,继而推动着局势再变。
至于私下的试探或博弈,那就看谁更技高一筹呗,反正这些事情,在先前不知进行多少了。
这也是为什么曹操会发檄文的原因。
曹操看出这些了,拖得时间越久,本属于曹氏的利益,就会被一批群体给分掉,关键是还不能在表面清算他们。
所以他要尽快行动,打破这种局势。这篇檄文就是强烈的信号,要站队趁早,不然有些事就别想了。
而在这篇檄文之前,其实曹操还有所动作。
其中之一就是下来调遣曹昂麾下驱使的史涣、李通、李整、许定等将北上,这在当时让一些人觉得这是曹操对自家长子有所忌惮了,要以此来削弱曹昂麾下的兵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可实际上呢?
是曹操想看曹昂能否在荆豫徐扬四州治下,将其推动的军中整风及军改搞起来,此事真要叫曹昂搞起来了,那曹操在丞相这一位置就更从容了,不管是面对中枢,亦或是面对地方,都会占据很大的优势。
毕竟曹氏对军队的掌控更强了,同时使军权趋于集中了,待到荆豫徐扬四州治下搞
第146章 冀州局(4)[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