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态势下,程昱起身作揖拜道,讲出的话,让曹操从思绪下回归现实,曹操眉头微蹙的看向程昱。
对程昱讲这样的话,曹操明显是感到意外的。
“仲德这是何意?”
曹操心中没有气恼,反是看向程昱,言语间透着疑惑道。
作为曹操的谋主之一,在曹操遭遇多次凶险下,程昱是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忠诚及能力的。
兖州之乱,让曹操正视了荀彧,由此开启了汝颍谋士集团,全面取缔兖州一系的重大调整。
可又有谁知道,在这场动乱下,程昱是冒着极大风险,离开鄄城赶赴东阿,而在途中更是劝说范县令靳允,而在那时,靳允的亲眷皆被吕布俘虏,但因程昱的缘故,此人没有选择投降,而是聚兵固守范县,这就与鄄城、东阿互成掎角之势,使曹操匆匆从徐州赶回不至于连落脚之处都没有。
真要没了这三城啊,曹操所率之师就无法得到休整,那样结果多半是两种,要么被吕布击败俘虏,下场就不言而喻了,要么被吕布击败北投袁绍,可真这样了,曹操就没有崛起的可能了。
所以曹操对程昱是很信任的。
“昱觉得于西路伐并,对我军而言是弊大于利的。”在曹操的注视下,程昱将心中所想讲出。
“固然说我军于河南尹、河东郡、河内郡等地经营数载,使上述之地凋零之象逆转,可以三地为根,分两路攻打并州,昱以为其中风险太大!”
“一来,自襄阳至河南尹路途较远,纵使公子派人来传,定不会耽误前线所需,可公子终究所承压力太大,除了河南尹一地外,还需解决许都及济南国两地粮草军需供应,这难保期间不出差池,可一旦出现差池的话,对我军影响太大了。”
“二来,并州地形险峻,由河北(黄河以北)之地入并,只能经轵关陉、太行陉、白陉三处行军,可自高干领并州刺史以来,就对上述三陉沿途城池要隘增派兵马,以避免战事引进并州境内。”
“三来,我军此次主动出击,意在解决国贼袁绍,窃国群贼汝南袁氏,故而这主要交战之处应聚集于……”
听着程昱讲的这些,曹操微蹙的眉头舒展开了。
他知程昱讲这些,全是出于为他谋划,为曹氏谋划,才会对自己的话唱反调的。
其实程昱讲的这些,曹操很早之前就想了,甚至多路伐袁这个想法,也是曹操考虑了很久,才最终下了决心的。
这个决定,曹操是很艰难下才做的。
正如程昱讲的那样,这次主动出击的根本,是意在解决袁绍,除掉汝南袁氏,像高干所领并州,其实缓几年再打也没什么。
毕竟失去了袁绍的支持,失去了冀州为毗邻,占据并州的高干,其根基在并州势必受到动摇。
一个是并州较为贫瘠,无法供应并州治下的兵马。
一个是高干是外来户,要不是因为其是袁绍的外甥,那并州刺史这个位置,根本就轮不到他来做。
讲一句现实的,曹操要是敢放吕布去并州,那高干根本就不够看的。
不过这件事,曹操是不考虑的。
叫曹仁、夏侯渊各领一部去攻进并州,是为了提升二人军功的同时,能够牵制住并州兵马驰援。
当然,前者是最重要的。
因为曹操看出来了一些隐患。
这是在内部的。
受到其嫡长子崛起的影响,一批年轻的才俊,还有半路投效的,被自家嫡长子举荐到对应位置,从州刺史,到郡太守,到县令县长皆有,当然除了上述这些,还有在征东将军府,荆州牧府,三州刺史府,郡太守府做属官的,这其实是叫一些人有不满的。
当然,这种不满啊,不可能对曹操,也不会对曹昂,但是有这种情绪,肯定是要有宣泄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所以这些新人,就成了宣泄的对象。
这也就是先前两次对战袁绍,使得主流思潮没有在这上面,所以才没有迸发出所谓的矛盾或冲突。
可在仓亭之战结束后,曹操回到许都以后,他无意间就察觉到这些了,这也让曹操警觉起来。
这个问题必须要解决!!
不解决,早晚要出大问题。
而坚定曹操这一想法的,还有跟汉室老臣,汉室宗亲,当然最主要的,是对汉天子的关系,叫曹操明白一点,他必须要提拔一些人了,不然的话,到后续真爆发冲突了,那他就会处于大义劣势的。
可是提拔,是要讲究先后的。
曹氏、夏侯、丁家三族的人,必然是排在很靠前的位置,而与之相对的,还有曹操认可的核心圈层,即眼前这些聚集的人,还有在许,在各地的一些武将。
作为当朝丞相,曹操想提拔一些人,也必须要讲究规矩,那么没有什么,比战功来的更快了。
上述这些,都是因为曹昂才有的,可负责擦屁股的却是曹操,而类似这样的事,其实还有不少。
“诸君对此是怎样想的?”
在对程昱眼神示意后,曹操看向荀彧、郭嘉他们,既然是要研讨对袁一战,那就要把所有都讲出来,把思想统一了,只有这样,曹操才好领军离开许都,不然曹操是不放心的。
“明公,嘉以为仲德公多虑了。”
在这等态势下,郭嘉没有起身,抬手对曹操作揖,面露笑意道:“正是因为要一举解决国贼袁绍,窃国群贼汝南袁氏,我军才更应多路齐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震慑国贼袁绍及其附庸,与此同时,还能震慑割据别地的不臣!!”
程昱皱眉看向郭嘉。
对郭嘉的反对,程昱没有生气,到了他们这个位置,可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的,而是紧密围绕曹操的利益,而提出各自的意见及想法,以便于曹操能选出最为有利的,毕竟他们自身与曹操已紧密捆绑到一起了,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攸觉得奉孝所言,才是对我军最有利的。”
在程昱思虑之际,荀攸起身,朝曹操作揖表明了态度。
“不必起了。”
曹操见状,笑着摆摆手,“诸君坐着聊即可。”
“明公,玠以为仲德之言,不可不慎啊。”
毛玠听后,微微低首对曹操道。
“明公……”
“明公……”
在此之后,董昭等人纷纷表态,仅仅是一个开始,就因为多路伐袁一事,在并州这一区域起了分歧,这让曹操陷入到沉思之中,而这一幕全都在荀彧的眼底,尽管荀彧是有话想说的,可他却没有找到最合适的时机。
喜欢。
第137章 出征(3)[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