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方腊军势如破竹,上月攻破楚州后,又合围徐州,守将张叔夜已连递七封求救信,官军粮草只够支撑十日!若再无援军,徐州必破,届时方腊顺势北上,恐危及开封!”
“所以必须调精锐驰援!” 赵受益的声音陡然拔高,指节因攥紧扶手而泛白,“山西路的杨家军,必须去!” 他目光扫过群臣,语气带着破釜沉舟的决绝,“杨延昭麾下将士久经沙场,连西凉铁骑都能抗衡;李星群在山西路经营多年,粮草、火器堆积如山 —— 只有他们,能解徐州之围!”
他顿了顿,指尖落在地图上山西路与东南的连线处,补充道:“再者,东南若失,不仅商道断绝,我大启半壁江山都将动荡。等解了徐州之围,再让李星群留镇东南,既能平定方腊,又能借他的能力恢复当地秩序 —— 山西路如今靠着煤矿、铁器富甲一方,东南若能稳住,也能与山西路形成制衡,免得一路独大。”
韩琦闻言,立刻上前一步,铠甲碰撞声在殿内炸开:“陛下!山西路是抵御清国的屏障!杨家军三万主力若调走,清国若趁虚南下,大同府恐难支撑!” 他躬身叩首,声音带着几分急切,“臣请旨,调环庆路或鄜延路兵马驰援东南,留下杨家军守边!”
“环庆路兵马刚镇压完部族叛乱,战力折损过半;鄜延路要防备西凉余部,根本抽不开身!” 富弼立刻反驳,手中捧着的军报被捏得褶皱,“清国上月刚与齐国打完野战,损兵折将不说,国内土豆种植刚起步,亟需我大启粮食援助 —— 他们就算有心思,也不敢在这时候撕破脸!何况李星群在山西路修了三重防御工事,留下的守军虽少,却都是熟悉地形的老兵,足以应对清国的试探!”
赵受益深吸一口气,抬手扶起韩琦,语气缓和却带着决断:“韩枢密的担忧,朕明白。但东南是燃眉之急,徐州一破,连锁反应不堪设想!朕已令刘仲甫牵头,让锦衣卫联合边境斥候,日夜监视清国动向,一旦有异动,即刻传信,朕会第一时间调杨家军回防。眼下,只能先解东南之围!”
接下来的几日,朝堂商议调兵事宜,大臣们的抵触情绪异常微弱 —— 东南是文官集团与世家大族的根基,徐州的盐场、扬州的绸缎庄、苏州的粮仓,都在方腊的兵锋之下。之前反对改革的老臣,这次竟主动递上奏折,恳请陛下 “速派精锐,解东南之危”,生怕自家利益被方腊战火吞噬。
唯有包拯面露忧色:“李星群在山西路推行新政,煤矿、铁器作坊刚步入正轨,民生安抚也需专人跟进。他骤然调走,山西路新政恐遇波折。”
“朕已命户部侍郎王拱辰暂代山西路经略使,协助李星群交接。” 赵受益早有安排,“王拱辰曾在山西路任过职,熟悉当地情况,定能稳住局面。待东南战事稍有缓和,就让李星群回任山西路。” 他拿起朱笔,在拟好的圣旨上重重落下 “准” 字,声音陡然严肃:“传朕旨意,令李星群、杨延昭即刻率领杨家军三万,驰援徐州,务必在十日内抵达,解徐州之围,击退方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圣旨由八百里加急送往山西路,驿卒换马不换人,日夜兼程。当驿卒的马蹄声踏碎大同府的晨雾时,李星群正与杨延昭在演武场视察火枪部队训练 —— 士兵们列着方阵,火枪齐射的轰鸣声震得地面微微颤动,远处的火炮阵地正演练覆盖射击,一派备战景象。
“大人!朝廷八百里加急圣旨!” 驿卒翻身下马,连滚带爬地奔来,手中明黄卷轴沾染着尘土与汗水,“东南危急,陛下令您与杨将军即刻驰援徐州!”
李星群接过圣旨,展开的瞬间,眉头骤然拧紧 —— 圣旨上 “方腊围徐州,官军被困,十日内需援军抵达” 的字样,像重锤砸在心头。他虽知道东南有战事,却没想到已危急到这个地步。杨延昭凑过来看完圣旨,脸色瞬间沉了下来,随即眼中燃起战意:“方腊竟敢围我大启城池!末将这就去整兵,一日内完成集结,明日一早就出发!”
李星群抬手按住他,语气凝重:“将军先别急。徐州被围月余,方腊军势正盛,咱们不能贸然行军。你先去清点兵马、粮草与火器,尤其是火枪与火炮的弹药,务必足额携带;同时,让斥候先去东南探路,摸清方腊的布防与行军路线,避免中了埋伏。” 他顿了顿,补充道,“山西路的防御交接也要盯紧,让留下的将领每日巡查工事,绝不能给清国可乘之机。”
回到府衙,李星群召来陆务观,将山西路的政务、军务一一托付:“我走之后,你每月向开封府递一次奏报,重点说明清国动向与民生情况;煤矿、铁器作坊的生产不能停,要保证边境守军的物资供应,尤其是火枪与火炮的弹药;苏师姐的医馆若遇困难,府衙要第一时间支援,绝不能让民生出乱子。”
陆务观躬身叩首:“大人放心,属下定死守大同府,等您凯旋归来!”
傍晚,大同府城门楼上,李星群望着远处的群山。夕阳将天空染成血红,像极了东南战场上的硝烟。他想起十年前初到大同府,这里还是一片荒凉;如今百姓安居乐业,却要暂时离开,奔赴另一场生死之战。
“爹爹,你要去打仗吗?” 李群抱着他的衣角,仰着小脸,大眼睛里满是担忧,身后的念念与李卫也紧紧跟着,神色紧张。
李星群弯腰抱起女儿,轻轻擦去她眼角的泪珠:“爹爹要去帮徐州的百姓赶走坏人,等打赢了,就回来陪你们放风筝。” 他转向柳珏与赵香香,眼神带着托付,“家里的事,还有孩子们,就拜托你们了。”
柳珏递过一个包裹,里面是伤药、衣物与几张东南舆图:“我托人标注了徐州周边的地形与方腊可能的布防,你行军时务必小心。东南湿热,记得让将士们多备些防暑的草药。”
夜色渐深,大同府的灯火次第亮起,却驱不散军营里的肃杀之气。杨延昭正在校场清点兵马,号角声与士兵的呐喊声交织在一起,为即将到来的驰援之战做准备。李星群站在府衙回廊上,望着远处的军营,心中清楚 —— 这场驰援,不仅是解徐州之围,更是与方腊的生死较量,若败,东南半壁江山恐将易主。
次日清晨,杨家军三万将士在大同府城外集结,旌旗猎猎、甲胄鲜明,火枪与火炮整齐排列,在晨光下透着冷冽的杀气。李星群身着青色官袍,腰佩长剑,与身披铠甲的杨延昭一同翻身上马。当马蹄声响起时,大同府百姓自发站在街道两侧,捧着干粮与水,高声喊道:“李大人、杨将军,一定要打赢啊!”
李星群回头望了一眼大同府的城墙,那里还留着抵御西凉的箭痕。他心中默念:“大同府,等着我;孩子们,等着我。徐州之围必解,东南之乱必平!” 随即勒转马头,与杨延昭并驾齐驱,朝着东南方向疾驰而去。尘土飞扬中,杨家军的身影如一道钢铁洪流,朝着那片战火纷飞的东南大地奔去,去解徐州之围,去迎击势头正盛的方腊军。
喜欢。
第746章 调动李星群南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