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底核算时,单就漕船修缮一项,初步估算就比往年同期节省了近三成的开支,而工程进度和质量反而有所提升。
刘侍郎在部务会议上,特意拿着报表,对着众官员道:“虞衡司此次厘定则例,成效卓着。可见凡事怕认真,功过看数据。尔等皆当效法。”
散会后,王员外郎长长舒了一口气,对姜淮笑道:“姜兄,守得云开见月明啊!今晚‘状元楼,必须由我做东!”
当夜,与周良平、许文才两位翰林旧友再聚时,两人也听说了此事。
周良平拍着姜淮的肩膀大笑:“好你个姜淮!在工部降妖除魔,用的是数据为金箍棒,则例为紧箍咒!快说说,那都水司的‘灵感大王你是如何降服的?”
那次之后姜淮把手稿卖给了京城的书肆,所以周良平和许文才也有看。
姜淮饮尽一杯酒,将其中曲折娓娓道来。没有自得,只是平静叙述。
许文才听罢,沉吟道:“姜兄此举,不仅省了国帑,更是立了规矩,开了风气。其意义,远不止于省下多少银两。
只是…经此一事,你在部中,怕是誉满工部,也谤满工部了。”
姜淮淡然一笑:“在其位,谋其政。但求问心无愧罢了。至于毁誉,非我所虑。”
他望向窗外,京城月色,与北地的似乎并无不同。
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工部乃至整个朝廷,需要厘清、需要改革的积弊还有很多。他的“取经路”,才刚刚走出第一步。
但至少,这第一步,他走得踏实,走得无愧于心。
回到府中,他习惯性地走到书案前。案头,一边是今日刚送来的、盖着工部大印的《则例》正式文本;另一边,是那本被太子翻阅过的《西游记》手稿。
他提起笔,犹豫片刻,最终在那手稿新的一页上,写下了一个新回目的标题:
“车迟国猴王显智 破邪法三清归正”
写罢,他自己也不禁莞尔。现实与虚幻,在这一刻仿佛有了一种奇妙的呼应。
他放下笔,吹熄了灯,任由清亮的月光洒满案头,照亮着两边截然不同却又殊途同归的“功业”。
......
《漕船修缮工料则例》的成功推行,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其涟漪悄然荡至工部之外。姜淮的名字,开始在一些特定的圈子里被频繁提及。
这日散朝后,皇帝在养心殿单独召见了户部尚书。议事毕,皇帝似是随口问道:“朕听闻,工部虞衡司新定的那个则例,推行得不错?户部这边,感觉如何?”
户部尚书立刻躬身回道:“启禀陛下,确有其事。据初步核验,今冬漕船修缮一项,支用比往年同期节省约三成。
且账目清晰,核验有据,省了臣等许多核查之功。工部那位新任的姜员外郎,确是干才。”
皇帝闻言,未置可否,只轻轻“嗯”了一声,指尖在御案上那份关于漕运改折色的奏疏上点了点,眼中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思量。
与此同时,在都水司乃至工部一些因新则例而利益
第289章 冒昧打扰姜大人![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