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车。姜淮一身短打装扮,亲自扛着测量工具走在最前头。
“大人,就从这里破土?”梁远指着张老汉图纸上标记的起点。
姜淮点点头,接过一把系着红绸的新镐,高高举起:“今日开渠,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说罢,一镐砸向地面,溅起一片土块。
“开工喽!”百姓们欢呼着涌向各自划分的区段。
热火朝天的景象在黑水河畔展开。壮年男子挥汗如雨地挖土,妇女们用箩筐运土,连半大孩子都排成长龙传递石块。姜淮穿梭在各个工段,时而帮忙拉绳测量,时而接过农妇的扁担挑两筐土。
正午时分,几个村妇抬着热气腾腾的大锅来到工地。“土豆炖野菜!管饱!”她们吆喝着。百姓们轮流吃饭,姜淮却蹲在测量桩旁,就着凉水啃干粮。
“大人,吃口热乎的吧。”张老汉的孙子捧着一碗土豆泥怯生生地凑过来。
姜淮笑着摸摸孩子的头:“你吃,大人不饿。”话音未落,肚子却不争气地叫了一声,惹得周围百姓哄笑起来。
日头偏西时,已经挖出半里长的沟渠。姜淮正与几个老农商量明日进度,忽听前方一阵骚动。
“大人!不好啦!”一个满身泥水的青年狂奔而来,“前面遇到石头层,镐头都刨卷刃了!”
姜淮急忙赶去。只见一段裸露的岩层横亘在规划好的渠线上,几个壮汉正轮番用镐头猛砸,却只留下几道白印。
“这...”张老汉脸色发白,“我爹当年没提这段有石头啊...”
人群开始骚动。有人小声嘀咕:“要不改道吧?”
“改道得多挖十几里!”
“那怎么办?总不能把山炸了吧?”
姜淮蹲下身,仔细查看岩层走向,突然眼睛一亮:“不必改道,也不必炸山。”他指着岩层边缘,“你们看,这石头只在这一段,我们绕个小弯,从这边松土处过去,再绕回来!”
百姓们将信将疑。姜淮二话不说,抄起镐头就在他指的方向开挖。果然,不到三尺深就过了岩层,土质重新变得松软。
“大人神了!”百姓们重新燃起希望,干劲更足了。
十日后,水渠已初具规模。姜淮站在新挖的渠岸上,望着蜿蜒如龙的人工河道,心中盘算着再有半月就能通水。忽然,远处传来急促的马蹄声。
“大人!紧急军报!”一名驿卒飞身下马,递上封着火漆的信函。
姜淮拆信一看,脸色顿变:“胡人又在边境集结?”
百姓们闻言,手中的工具纷纷停下,脸上浮现恐慌。姜淮迅速收起信函,朗声道:“大家不必担忧!边关有李将军坐镇,胡人不敢妄动!我们继续挖渠!”
但不安的情绪已经蔓延。几个胆小的农户悄悄收拾工具准备回家。姜淮看在眼里,突然跳下渠底,抡起镐头狠狠刨向地面:“胡人越是这样,我们越要把渠挖成!有了水,种出粮食,边关将士吃饱了才有力气保家卫国!”
“大人说得对!”张老汉颤巍巍地举起铁锹,“咱们北地人什么阵仗没见过?继续干!”
喜欢。
第268章 开渠,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