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制定了更严格的选拔标准,身体素质、家庭情况(尽量不影响生产)、胆识心性都要考量。最终,他挑选了三十人,重新编成了三个班。张铁锤当了他的副手,兼任一班班长。另外两个班长,一个由上次伏击表现沉稳的栓柱担任,另一个则是一位从区里派来协助工作的、有经验的退伍老兵,叫老魏。
训练更加严格和系统。孙有粮把李大山教他的,加上自己两次实战总结的经验,还有那本皱巴巴的操典,以及从八路军刘连长那里请教来的东西,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李家坡民兵队自己的一套训练方法。突出实战,强调隐蔽、机动、突然袭击和撤退保命。地道网的利用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几乎每个民兵都要做到闭着眼睛都能在里面穿梭。
他还格外重视文化学习,逼着队员们认字,至少能看懂简单的命令和地图。他自己也学,常常熬夜认字,遇到不懂的就问陈文远或者老魏。
日子在忙碌和警惕中过去。鬼子的报复像是悬在头顶的利剑,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落下。李家坡周围几个村子也加强了联防,情报网络铺得更开。
期间,孙有粮带着民兵队,配合区小队和八路军小股部队,又打了几次小规模的伏击和破袭战,剪电话线、扒铁轨、袭击零星的征粮队。每一次行动,孙有粮都精心策划,行动果断,撤退迅速,战绩虽然不大,但自身损失极小。李家坡民兵中队的名声渐渐在附近传开,甚至连县大队都知道李家坡有个年轻却狠辣的“孙队长”。
孙有粮变得更加沉默寡言,心思愈发缜密。他很少再像以前那样冲动,更多的时候是皱着眉头看地图,或者听着各方传来的情报沉思。他肩上的担子太重,每一个决定都关系到很多人的生死。
秋天到了,地里的庄稼快熟了。这也是鬼子最容易下来“扫荡”抢粮的时候。
果然,情报传来,据点里的鬼子最近调动频繁,征调了大量骡马大车,看样子要有大动作。
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这天晚上,孙有粮、陈文远、张铁锤、老魏几个人又在村公所(临时搭建的)里对着简陋的地图研究到深夜。
“这次看来不是冲着一个村来的,像是要大范围扫荡。”老魏指着地图上的几个点,“据内线消息,鬼子可能分几路,同时向这几个产粮区推进,咱们李家坡,正好在它一路的必经之路上。”
“硬顶肯定顶不住。”孙有粮沉声道,“咱们这点人,不够鬼子一口吃的。”
“那咋办?总不能眼看着鬼子把粮食抢走吧?”张铁锤急了。
“粮食当然不能让他抢走。”孙有粮眼中闪过一丝冷光,“咱们得让他抢不到,还得让他疼!”
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发动群众,抢收粮食!能带走的全部带走,带不走的,就地掩藏或者…烧掉!绝不给鬼子留一粒粮!
同时,民兵队全部撒出去,配合区小队和八路军小股部
第359章 无题195[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