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抗战困局[1/2页]
暗刃如锋
喜闻乐见的高杨
就在宋志感叹历史车轮的强大,无法改变这位“川军军魂”的逝去的局面时,华夏抗战也进入了困局。
这时的华夏抗战处于相持阶段的艰难时期,国内外形势复杂交织。
在正面战场上,倭寇也是身心俱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攻势,开展了占领区的残酷统治,以弥补自身军备的不足。
为此倭寇在占领区,首先开展了扫荡与伪政权活动?。
倭寇第36师团2000余人向晋省太南地区“扫荡”,侵占平顺县城,同时王伪政权在华北设置“防共委员会”,强化对沦陷区的控制?。
因战争规模扩大,与战争时间的延长,倭寇自身战备能力逐渐减弱,东北、华北、华南等地成为侵华倭寇军备的来源地。
倭寇自然将主要精力转移到了占领区,不仅加强扫荡,还加强了统治,盘剥占领区民众,这些地区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驻沪上倭寇参谋长樱井向金陵派遣军总部,汇报了针对新四军的作战部署,计划迫使其退至皖南并制造与蓝党党军队冲突?。
而蓝党这边,在稳定了双方的战线之后,常校长又想起了动摇其统治地位的红党,开始制造两党摩擦。
常校长两次电令新四军北移,要求其从繁昌、铜陵渡江并“按指定路线北上”,同时蓝党军令部密令蓝党第48军封锁新四军长江两岸联络线,试图限制其行动?。
军委会何部长明确指示新四军“不准由镇江北渡”,暴露了蓝党对红党武装力量的压制意图?。
面对蓝党的不断挑衅,红党进行策略调整?。
红党中央于12月25日发布《论政策》指示,批判党内“左”倾思想,强调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不可动摇,提出“利用矛盾,争取多数”的策略原则,并细化土地、税收等具体政策以巩固根据地?。
抗战圣地的华夏青年通讯社成立,加强青年统战工作,要求红党党员“长期埋伏”与扩大政治影响并重?。
其实蓝红两党摩擦在此时加剧的原因主要是?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
抗战相持阶段红党军队迅速发展壮大,1940年百团大战后兵力已超40万,控制华北、华中大片敌后根据地,直接威胁蓝党统治核心区域?。
蓝党军队在正面战场持续失利,兵力损耗严重,两相对比,对红党武装的忌惮加剧?。
?同时,因国际局势影响?,此时同盟国成立后,倭寇加大对蓝党的诱降力度,欧米为自身利益也转向拉拢常校长,共同反对红色主义的主张,使常校长产生通过压制红党换取外援的幻想?。
毛熊继续对华军援,但态度模棱两可,既希望红党牵制倭寇,又需维持与蓝党政府关系,这种国际环境变相提高了华夏重要性,也助长了常校长的34;剿共34;决心?。
为此1939年蓝党五届五中全会确立34;限红反红34;政策后,局部军事摩擦不断(如晋西事变、曹甸战役),1940年10月34;皓电34;要求红党部队北撤,标志着摩擦全面升级?。
第367章 抗战困局[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