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13章 幕后势力[2/2页]

暗刃如锋 喜闻乐见的高杨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输命脉?。
     倭寇若占领此地,可直逼雾都并依托空中优势实施轰炸,形成对西南大后方的直接威胁?。
     华夏蓝党政府在此屯集数十万军队及战略物资,将其构建为抵御倭寇西进的34;烫手山芋34;?。
     宜昌周边20万平方公里区域成为华夏军队周旋战场,通过石牌保卫战等战役有效阻滞倭寇攻势,被誉为34;华夏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34;?。
     亚细亚油罐等工业设施也被改造为防御工事,通过火油焚江战术重创倭寇舰队?。
     作为抗战物资转运枢纽,宜昌承担着34;华夏版敦刻尔克大撤退34;的历史使命。1938年已有大量人员、设备经此西迁,形成维系抗战经济的生命线?。
     沦陷后,华夏仍通过隐蔽运输维持战略物资流通,确保西南大后方补给?。
     这种兼具地理屏障与物流中枢的双重属性,使宜昌成为抗战相持阶段的关键战略支点。
     此时的宜昌正处于枣宜会战前夕,日军已开始对湘省宜昌及周边地区展开军事行动。
     倭寇在长江沿岸搭建简易浮桥,采用木船支撑并铺设木板,虽结构简陋但可通行坦克?。
     城区遭受倭寇战机持续轰炸近两个月,大量建筑损毁,街道遍布废墟,四层旅馆空置,仅剩骨架的高楼孤立路边?。
     倭寇骑兵联队携带东洋马进驻街道,居民因战事冷清,残垣断壁与“精神总动员”标语形成鲜明对比?。
     街头行人稀少,部分居民衣衫褴褛,生活困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倭寇通过与华夏儿童合影制造“亲善”假象,掩盖其侵略本质;同时竖立阵亡日军墓碑,炫耀武力?。
     宣传画描绘民众反抗场景,倭寇士兵活动于石碑及院落附近,凸显冲突氛围?。
     该时期为枣宜会战(1940年4月爆发)前夕,倭寇正加紧构筑防御工事,意图切断华夏补给线?。
     宋志知道华夏军队于同年6月17日短暂收复宜昌,但城市破坏已极,战前9700余栋房屋仅存400余栋,人口锐减?。
     而宋志单身处于一个白阳寺的地方,庙周边笼罩在一片血色阴霾之中。
     倭寇的大屠杀刚刚结束,原本宁静的村庄已成废墟,焦黑的梁柱歪斜地插在瓦砾堆中,像被折断了脊骨的野兽,无力地垂向地面。
     晨雾中,血水顺着沟渠流淌,混着焦土和灰烬,汇成一条暗红色的溪流。
     寺庙的残垣断壁下,横七竖八地躺着被刺刀捅穿的躯体,衣衫褴褛的老者僵硬地蜷缩在墙角,指缝间还攥着半截未吃完的窝头;年轻的母亲伏在早已冰冷的婴儿身上,衣襟被鲜血浸透,干涸的血痂像一朵朵凋零的花。
     焚毁的房屋还在冒着青烟,扭曲的屋架下隐约可见烧焦的肢体,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焦糊味与血腥气。几
     只乌鸦盘旋在低空,不时啄食着地上散落的残肢,发出刺耳的啼鸣。
     幸存的人们呆滞地站在废墟中,有的抱着残缺的尸身无声恸哭,有的双目空洞,机械地翻找着还能用的半块锅盖。
     几个孩子蜷缩在破庙的角落里,脸上沾满血污,眼睛瞪得极大,仿佛仍在目睹那场突如其来的杀戮。
     寺庙前的古槐树上,垂挂着几条沾满血污的布条,在寒风中无力地飘荡,像是招魂的幡。
     远处,倭寇的军靴踏过泥泞,扬起一阵尘土,而这片土地,早已被鲜血浸透,再无声息。
    喜欢。
  

第313章 幕后势力[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