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世界格局再发生剧烈动荡。
1939年9月1日,普鲁士以“闪电战”突袭波兰,标志着二战的正式爆发。
普鲁士军利用装甲集群和空中优势迅速突破防线,9月17日占领华沙。
王国高卢虽于9月3日对普鲁士宣战,但初期采取“静坐战”策略,直至1940年才真正投入全面对抗。这一阶段揭示了《凡尔赛条约》对普鲁士军事限制的失效,以及绥靖政策的彻底破产?。
?在欧洲?,孤立的毛熊为了拖延战争的爆发,与普鲁士秘密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双方瓜分波兰,暂时形成战略平衡?。
?在美洲?,米国孤立主义盛行,对双方任然采取利益为先的政策,名义上保持中立,实际通过《租借法案》暗中支援盟国,为日后参战铺垫?。
在?亚洲?,倭寇借欧洲战局扩大对华侵略,同时与普鲁士与意太利形成轴心国同盟,全球战火加速蔓延?。
这些最主要的原因其实就是经济大萧条(1929年)导致的全球贸易体系崩溃,为法西斯扩张提供了土壤。
普鲁士通过重整军备突破《凡尔赛条约》限制,意太利与倭寇则分别追求地中海和亚洲霸权。
1939年的局势本质上是1920年代以来国际秩序失序的总爆发,体现了殖民主义衰落与新兴强权崛起的结构性矛盾?。
这一年的转折不仅重塑了世界格局,更揭示了集体安全机制的脆弱性。从波兰的沦陷到王国和高卢的被动应战,1939年的事件链为后续的全面战争埋下了伏笔?。
1939年二战爆发后,全球政治形态经历了深刻变革,尤其是各国政治形态也发生了极剧的变化。
二战首先直接导致以王国、高卢为代表的欧洲传统殖民帝国实力严重削弱,其全球主导地位被米国、毛熊取代。
普鲁士作为战败国被分区占领,最终分裂为东西两国;意太利法西斯政权崩溃,高卢被迫接受战败地位。欧洲从此不再是世界政治中心,殖民体系逐步解体?。
战后米国通过马歇尔计划(1947)和北约(1949)巩固西方阵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毛熊则通过华约(1955)和经互会(1949)加强对东欧的控制。两大阵营在政治(杜鲁门主义)、经济(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和军事(北约与华约)上全面对抗,冷战格局确立?。
战争削弱了殖民宗主国的控制力,亚非拉地区兴起独立运动。例如印度(1947)、印度尼西亚(1949)等国家相继独立,联合国(1945)的成立进一步推动非殖民化进程。这一变化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旧秩序?。
毛熊通过扶植东欧卫星国(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建立社会主义阵营,但1956年匈牙利事件、1968年布拉格之春暴露出内部矛
第299章 二战爆发[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