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内部通道区:设计成复杂的“杀戮迷宫”。利用废弃管道、坍塌楼层、改造的机械残骸,形成狭窄、曲折且布满单向火力点和遥控爆炸物的通道。关键节点设置重力陷阱(技术部开发)或声波震荡器(干扰莱彻感知)。
     目的: 最大化消耗、迟滞、分割任何试图进入或穿越地表工厂区域的敌方力量。不求全歼,但求以最小的己方驻防兵力(主要依赖自动化系统),造成敌方最大伤亡和行动受阻,使其陷入血腥的消耗泥潭。同时,复杂的陷阱和地形将极大地限制敌方重型单位的机动。
     【3. 快速反应平台 (Rapid Response Platform  RRP)】
     核心定位: 地表工厂并非单纯的死亡陷阱,其核心价值在于为地下核心的防御力量提供**快速前出通道和机动打击支点。
     快速部署节点: 在工厂内部相对安全、靠近多个预设出口(包括伪装出口和真实连接地下核心的升降平台)的区域,建立数个隐蔽的“快速反应部队(QRF)集结区”。这些区域配备简易的装备补给站、载具整备点(用于轻型突击车、机动盾构平台等)和紧急医疗站。
     立体机动网络:充分利用工厂原有的高架管道、天车轨道、甚至打通部分楼层,构建连接各火力点、出口、QRF集结区的快速机动通道(索降点、滑索、内部载具通道)。
     战术目标:
     防守反击:当敌方主力被诱饵吸引、被拒止体系迟滞消耗时,隐蔽于地下核心或QRF集结区的精锐战斗小组(如维什戴尔爆破组、赫德雷重装队、彩虹小队),可通过快速通道瞬间前出至地表工厂的关键位置(如敌后方、侧翼、被突破点),发起致命的侧击、背刺或反包围,以最小代价粉碎敌方攻势。
     主动出击: 当需要对外部目标(如特定莱彻巢穴、资源点、或侦察到的重要敌方单位)进行快速打击或捕捉时,地表工厂作为出发阵地,其预设的机动网络和出口能让我方力量以远超敌人预期的速度完成集结、出击和撤回,达成战术突然性。
     侦察与反侦察: 快速反应小队可利用工厂复杂的地表环境作为掩护,进行渗透侦察、布设移动监测点或清除敌方侦察单位。
     【方案优势总结:】
     化劣为优:充分利用地表工厂的暴露性和空间冗余性,将其从防御负担转化为主动的战术工具。
     保护核心:通过欺诈诱饵和血腥拒止,有效转移敌方对真正命脉(地下核心)的注意力与火力。
     节约兵力: 最大限度依赖自动化防御和陷阱,减少需要长期暴露于危险地表的常驻防御力量,将宝贵的人力集中于核心防御和机动打击。
     掌握主动:快速反应平台赋予我方在围绕据点攻防中极大的战术灵活性,变被动防御为攻防一体。
     信息战价值:欺诈系统本身就是一场持续的信息心理战,可干扰敌方决策,获取情报(通过观察其对诱饵的反应)。
     全息投影上的动态推演结束,工厂模型重新完整呈现,但其内部已被PRTS 2.0用代表陷阱、火力点、机动通道和诱饵节点的不同色块标注得密密麻麻,如同一只盘踞在地表的、充满致命尖刺和幻影的钢铁毒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方案极其详尽,逻辑清晰,将欺诈、消耗、机动反击三种战术要素完美地融合进了地表工厂的物理空间之中。这绝非临时起意,而是PRTS 2.0基于海量数据分析、战术模型推演后得出的“最优解”。它精准地抓住了博士寻求“主动利用暴露性”的核心诉求。
     然而,博士并未立刻表示赞同。他那隐藏在冰冷面具后的目光,如同最精密的扫描仪,反复审视着投影上的每一个细节,评估着这个庞大计划背后潜藏的每一个变量。
     代价。任何方案都有代价。
     构建如此规模的欺诈性诱饵和区域拒止体系,需要投入多少资源?那些高能量模拟器、光学迷彩发生器、复杂的自动化防御节点、迷宫般的陷阱改造……每一项都需要耗费大量的红石能量、工程工时和珍贵的材料。尤其是自动化防御系统,虽然能节省人力,但其维护、弹药补充和战损后的修复,同样是一个持续的资源黑洞。
     风险。欺诈能否成功?面对可能拥有高级AI指挥的方舟单位或某些具备特殊感知能力的莱彻领主,精心布置的诱饵会不会一眼就被看穿?区域拒止体系在遭遇超规格打击(如规则级能量覆盖)时,能支撑多久?会不会在瞬间被瓦解,反而让投入的资源打了水漂?而快速反应部队依托地表工厂进行机动,虽然快速,但同样意味着他们在出击和撤回的过程中,暴露在敌方火力下的风险激增。
     更重要的是,这个方案几乎等于将整个地表工厂,定位成了一个一次性的、或者至少是消耗性的巨大战争道具。一旦大规模的、高强度的战斗爆发,这里注定会成为一片燃烧的、布满残骸和尸骸的死亡之地。那些投入的资源,那些精心构建的设施,很大概率会在战火中化为乌有。这本质上,是用海量的资源和工程投入,去换取时间、空间和战术主动权。
     值得吗?
     博士的指尖再次无意识地、轻轻敲击在主控台的金属边缘,发出细微而规律的嗒嗒声。他的思维在高速运转,将PRTS 2.0描绘的蓝图与残酷的现实进行着反复的叠加和碰撞。
     地下核心是未来,是根基,不容有失。为此,付出一个地表工厂作为“盾牌”和“诱饵”,似乎……是可以接受的代价?尤其是在资源相对充裕(有了地下矿脉的补充),且工程大队即将抵达,有能力快速完成如此复杂改造的前提下?
     这个方案,充满了PRTS 2.0那种冰冷的、追求全局最优效率的理性风格。它不在乎局部的牺牲,只在乎核心目标的达成。
     博士的目光,最终定格在全息投影上那个被标注为核心快速反应集结区的位置。他仿佛能看到,在未来的某场恶战中,维什戴尔带着她狂野的爆破组,赫德雷率领着沉默的重装壁垒,或者灰烬指挥着训练有素的彩虹小队,从这些隐蔽的节点骤然杀出,如同手术刀般刺入敌阵的身影。
     主动、高效、以攻代守……这确实符合他一贯的风格。
     嗒嗒的敲击声停了下来。博士缓缓抬起头,面具下的眼神深邃如渊,仿佛已经穿透了眼前的屏幕,看到了那个被改造成巨大战术陷阱和出击跳板的地表工厂的未来图景。一个决定,正在那冰冷的理性与战略的冷酷权衡中,逐渐成形。
     代价是地表工厂本身?他陷入了更深沉的思虑。
    喜欢。
  

第212章 地表之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