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60章 围点打援[1/2页]

水煮大明 嗒嗒猪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船队上,周皋数着祖大寿亲笔欠条上34;四十万两白银34;的数字,嘴角咧到耳根——10两一石,35万两,5000两一门红夷大炮,顺手推销了十门红夷大炮,又是5万两,这趟买卖够他吹嘘半辈子!怪不得少爷热心军火生意,现在这哥们终于“悟”了!
     与此同时,一万多名农夫和家眷已经顺利登船,按少爷的意见,这些人会被扣在山东屯田。大凌河城头,祖大寿望着运粮队消失的方向,默默盘算:这些粮食,足够支撑四五个月。有了这口气,他就能等到李勇承诺的援军。
     八月十六日当周皋完成送粮任务时,在松山古战场,两千明军援军如飞蛾扑火般也正扑向大凌河。他们刚冲出松山堡的隘口,便撞上了后金军早已织好的死亡罗网。骑兵们甚至来不及排出战阵,就被八旗铁骑的冲锋碾成碎片。这场象征性的救援,像场拙劣的滑稽戏——辽西明军集团第一次救援尝试,就这样以荒诞的失败告终。
     皇太极上午还郁闷不已,下午就开始抚掌大笑:34;天助我也!34;他精心设计的围城困局,正将明军逼入绝境:要么等死,要么投降。野战?那是后金铁骑的屠宰场。
     此刻,大凌河城头的祖大寿正凝视着松山方向飘散的硝烟。这位辽东(一说宁远)出生的将领,身上流淌着传说中34;闻鸡起舞34;的晋朝名将祖逖的血脉(虽无从考证,却为他的传奇增添了几分英雄气)。
     万历末年,年少的祖大寿便以游击之职崭露头角,熊廷弼曾赞其34;骁勇善战,可堪大用34;。天启二年,广宁失陷的混乱中,他率残部死里逃生退守觉华岛,展现出惊人的生存智慧。
     宁远之战,是他军事生涯的转折点。当八旗铁骑在红夷大炮前溃不成军时,祖大寿亲自指挥福建炮兵,精准的炮火将数百后金士兵送上西天。皇太极登基后再度来犯,他在袁崇焕帐下屡立战功,最终被提拔为挂征辽前锋将军印的总兵官。
     祖家世代簪缨,是辽东望族。史载其母妻皆为巾帼英杰,婆媳二人的言传身教,塑造了祖大寿刚烈坚韧的性格。他与何可纲、赵率教并称34;辽东三杰34;,麾下骑兵更是关外最精锐的力量。
     祖大寿最令人畏惧的,不仅是他的军事才能,更是他收服人心的本事。史书上记载他认下众多义子,这些生死弟兄在战场上愿为他赴汤蹈火。袁崇焕曾感叹:34;明之精兵尽在此!34;经过严格训练的关宁铁骑,成为皇太极心头最忌惮的存在。
     此刻,皇太极的劝降书正压在祖大寿案头。但经过金山镇运粮队突进和松山救援惨败后,这位老将愈发清醒——朝廷不会放弃大凌河,而他的关宁铁骑,也绝不会向异族低头。
     城外的皇太极望着大凌河城头飘扬的明军旗帜,和历史上胜券在握不同,现在皇太极突然第一次对攻心战产生了动摇。他隐约意识到,这座孤城真正的堡垒,不是那些城墙火炮,而是祖大寿和他麾下那群视死如归的将士,外加一个不断在克他的“阴人”李勇。
     当后金军的铁骑如潮水般涌至大凌河城下时,祖大寿站在残缺的城垛上,望着天际线上翻滚的烟尘,嘴角仍挂着若有若无的笑意。城内万余将士的士气因他的镇定而信心十足,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心中仍存着“希望”——孙承宗大人已收到急报,正从辽东或关内调集精锐前来救援。
     34;当年宁锦之战,不就是靠里应外合击退了金贼吗

第260章 围点打援[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