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大寿抬头望天,皱了皱眉,却只是摆摆手:34;继续干!工期耽误不得!34;
大凌河畔的秋风裹挟着泥土的气息,祖大寿站在未完工的城墙上,眺望着远方。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此刻眼中闪烁着侥幸的光芒。自崇祯三年(1630年)五月遵永之败后,后金在长达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里,除在朝鲜铁山地区有小规模军事行动外,竟未对辽西发动大规模进攻。
34;后金怕是元气未复。34;祖大寿捻着胡须,对身边的副将说道,34;他们短时间内,应该无力再兴兵戈。34;更让他心安的是,部分军民已在大凌河周边开垦屯田。金黄的麦浪在秋风中翻滚,仿佛在向他诉说着丰收的希望。
34;等到秋收时节,34;祖大寿望着沉甸甸的麦穗,嘴角不自觉地上扬,34;即便后方断粮,这些庄稼也足够支撑到明年开春。34;在他看来,大凌河城就像一棵扎根在辽西大地上的老槐树,纵使风雨飘摇,也能屹立不倒。
孙承宗也持乐观态度。这位老谋深算的督师认为,后金在朝鲜和辽东两线作战,兵力分散,短期内难以组织起有效的进攻。他甚至暗自盘算,待大凌河城竣工,再调集粮草,便可高枕无忧。
然而,他们都想错了——而且错得致命。
他们不知道的是,明军即将面临的,将是一场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惨烈的围城之战。而这座历经四毁四建的要塞,终将在熊熊烈火中,见证一个王朝的黄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千里之外的盛京,皇太极正盯着辽西地图,眉头紧锁。遵永之败和铁山之败的耻辱,像一根刺扎在他的心头。尤其是大凌河城的重建,更是在他眼中揉进了沙子。
34;传令!34;皇太极猛地一拍案几,震得茶盏叮当作响,34;即刻征调大军,包括蒙古各部,务必在秋收前拿下大凌河!34;
崇祯四年七月二十七日,沈阳城外,旌旗蔽日。皇太极亲率大军,踏着晨露出发。次日,铁骑渡过辽河,如同一股黑色的洪流,向着大凌河城席卷而来。
大战前的宁静总是令人窒息。八月初一,皇太极在营帐中设宴款待蒙古各部首领。美酒佳肴间,他再次申明军纪:34;此次攻城,有妄杀平民者,斩!有私掠财物者,斩!34;
随后,他兵分两路:一路由贝勒德格类、岳托、阿济格率领两万精兵,经义州屯驻于锦州与大凌河之间,如同一把锋利的钳子,死死卡住锦州与大凌河的联系;另一路由他亲自率领,经黑山、广宁,从正面直逼大凌河城。
八月初六,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大凌河城上时,祖大寿从睡梦中惊醒。远处地平线上,黑压压的铁骑如潮水般涌来,马蹄声震得大地颤抖。
34;后金军!后金军来了!34;哨兵的呐喊声划破晨雾。
祖大寿冲上城墙,眼前的景象让他倒吸一口凉气——大凌河城尚未完工,城墙多处缺口,防御工事简陋不堪。城内守军不足一万四千,其中真正能打仗的,不过四千关宁军。
其余的,是什么?
是挥舞着锄头的民夫,他们昨天还在田里劳作,今天就要面对生死决战;是擅长修城的工兵,他们的工具是锤子凿子,而不是刀剑弓弩;更有甚者,是惊慌失措的妇孺,他们拖家带口,只为寻找一处避难的港湾;还有那些只知道数银子的商人,此刻正抱着钱箱,瑟瑟发抖。
喜欢。
第258章 大凌河畔[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