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在“星辰开拓者”计划如同一道宇宙的惊雷,劈开了人类文明全新的天际线时,全球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聚焦到了那个古老而又年轻的东方国度——大夏。
     如果说,李长夜为全人类点亮了通往星辰大海的灯塔,那么大夏,无疑就是距离这座灯塔最近、也最先被其光芒照亮的土地。
     李长夜是大夏人。
     这个简单的事实,如同一剂最强效的催化剂,注入了每一个大夏儿女的血脉之中。
     一种前所未有的、混杂着自豪、自信与使命感的民族情绪,从昆仑山脉的雪顶,到东海之滨的渔村,在大夏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迅速发酵、升腾。
     过去数百年,大夏一直在追赶。
     他们用一代人的时间,走完了西方世界数百年的工业化道路。他们隐忍、勤劳、坚韧,将汗水与智慧,浇筑成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
     然而,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始终埋藏着一丝对昔日“天朝上国”荣光的追忆,和一丝在近代史中落后于人的不甘。
     而现在,一切都不同了。
     李长夜,这个从他们血脉中走出的男人,没有去追赶任何人。他直接,定义了未来。
     他没有使用旧时代的船坚炮利,而是用无法被理解的科技、和无法被拒绝的宇宙财富,为全人类,制定了新的规则。
     这是一种源自更高维度的、无可匹敌的引领。
     “功勋体系”,与大夏人几千年来所信奉的“天道酬勤”、“多劳多得”的朴素价值观,完美契合。
     “大航海时代”,则唤醒了他们基因深处,那份属于“郑和下西洋”的、对未知海洋与无尽宝藏的古老渴望。
     于是,当“大辞职浪潮”和“大迁徙浪潮”席卷全球,让许多旧时代的西方强国陷入社会秩序的短暂混乱时。
     大夏,却以一种惊人的、平稳而又高效的姿态,完成了整片大陆的社会功能重组。
     没有混乱,只有井然有序的、全民参与的“转型”。
     无数人辞去了旧的工作,但他们不是去躺平享乐,而是在辞职的第二天,就涌入了离家最近的社区大学、线上教育平台,开始疯狂地学习与星际开拓相关的一切知识。
     “我爸,一个开了三十年出租车的老司机,现在天天抱着一本《天体物理学导论》啃,他说他要算明白去哪个小行星带‘拉活儿,才不会被引力陷阱‘贴条。”
     “我妈,一个退休的会计,现在是十几个星际矿业众筹群的‘财务总监,每天算的可不是几毛钱的菜价,而是几百亿‘功勋权重的投资回报率!”
     “我们整个小区,现在晚上已经没人跳广场舞了!大爷大妈们都在楼下活动中心,用公共全息屏,模拟驾驶‘开拓者级飞船,天天为了谁先撞上木星吵得不可开交!”
     这种充满了生活气息,又带有一丝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段子,在大夏的社交网络上层出不穷。
     整个大夏,变成了一所没有围墙的、全民参与的“星际大学”。而他们即将奔赴的,是一场关乎整个文明命运的、最盛大的“期末考试”。
     在这场宏大的时代交响中,无数平凡的大夏人,他们的命运,被彻底改写。他们的故事,汇聚成了这个黄金年代里,最动人心魄的篇章。
     王德福,一个在黄河故道边,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民。他的人生,就像他那张被风霜刻满皱纹的脸,充满了劳作的艰辛和收获的踏实。
     他的儿子和女儿,早已飞出这片贫瘠的土地,去了新京、上都那样的大城市,成了他口中“写字楼里的白领”。
     “大航海时代”开启时,王德福正扛着锄头,站在田埂上,看着“神谕”终端推送的新闻,茫然无措。
     七十万亿亿?小行星采矿?这些词汇,对他来说,比天上的云彩还要遥远。他唯一能听懂的,就是以后大家都不需要为吃饭发愁了。
     “不为吃饭发愁了,那俺的这些地,还有啥用?俺这个种了一辈子地的老骨头,还有啥用?”
     一种被时代抛弃的巨大失落感,第一次击中了这个朴实的老人。
     然而,在他的儿子,一个在新京工作的软件工程师的帮助下,王福接触到了“星辰大海企业即时生成系统”。
     “爸,您看,现在注册公司多容易。您不是最懂种地吗?您看看这个经营范围——‘太空生态农业技术研发!”
     “啥……啥玩意儿?在天上种地?”王德福瞪大了眼睛。
     “对啊!”儿子激动地解释道,“天穹市那么多人,以后还有更多的空间站,他们吃的菜从哪儿来?总不能一直从地球运吧?成本多高啊!您就是这方面的专家啊!”
     一语点醒梦中人。
     王德福一辈子都相信一个道理:人,离不开土地,离不开五谷。就算人飞到了天上去,这个道理,也不会变。
     他用自己一辈子辛勤耕作积攒下来的、不算太高却也足够启动的“功勋权重”,在儿子的帮助下,注册了一家名为“神农后裔”的星际农业公司。

第350章 屹立东方的国度[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