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二百九十四章 帝王暮色与少年星火[1/2页]

俺是帝夜星空里最炫亮的星 国宝哥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杨国奇正对着铜镜发怔,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颌下的胡须。镜中那张属于杨坚的脸,眼角已爬上细纹,可此刻映出的,却是他自己纠结难平的神情——还有十天,杨坚真正的魂魄就要重回这副躯壳,重掌大隋江山。这三年多的穿越生涯,像一场跌宕的梦,梦里有辽东的烽火,有朝堂的博弈,更有他亲手擘画的新都蓝图,如今却要以这样仓促的方式落幕。
     “陛下,将作大匠宇文恺在外求见。”内侍的通报声打断了思绪。
     杨国奇定了定神,整了整玄色朝服的玉带:“宣!。”
     宇文恺一身青色官袍,风尘仆仆地踏入殿内,靴底还沾着龙首原的黄土。他捧着一卷图纸,躬身奏道:“启禀陛下,龙首原上的新都已基本完工。朱雀大街铺砖已毕,太极宫琉璃瓦尽数铺就,东西两市的商铺也已大半入驻,只待陛下亲临查验。”
     杨国奇接过图纸,指尖抚过上面标注的坊市、宫阙、水渠,那些线条仿佛还带着工匠们的体温。他忽然抬眼,眸中闪过一丝决绝:“传朕旨意八日后举行新都落成大典。”
     宇文恺一愣,随即躬身应诺:“臣遵旨!”
     “宣李德林、高颎即刻到太极殿议事。”杨国奇补充道,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他要在离开前,用一场最盛大的庆典,为自己的大隋岁月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太极殿内,檀香袅袅。李德林捧着礼制典籍,高颎拿着舆图,二人听着杨国奇的部署,脸上皆是惊叹。
     “庆典当日,需以天坛祭天为首,用太牢之礼,告慰上苍。”杨国奇手指点在舆图上的天坛位置,“太庙祭祖要奏《大定》之乐,让先祖见证我大隋新貌。宫城受贺时,四夷使者按方位排列,吐谷浑在东,突厥诸部在西,高句丽居南,要让他们看看我大隋的气象。”
     李德林捻着胡须,沉声应道:“臣即刻安排礼官演练,确保礼乐丝毫不差。”
     高颎则忧心武备:“陛下,四夷使者齐聚,安保需格外谨慎。臣建议调武备学堂学员列阵护驾,既显军威,又能震慑宵小。”
     杨国奇眼中一亮:“准。让学员们穿新制的明光铠,手持陌刀,要让那些使者瞧瞧,我大隋不仅有繁华,更有甲兵!”
     八日后的长安城,像是被天地间最绚烂的色彩泼染过。
     天还未亮,朱雀大街两侧已挤满了百姓。他们中有的是从大兴城迁来的老户,有的是西域来的胡商,还有关中平原的农夫,都穿着最体面的衣裳,手里捧着麦饼、果盘,脸上堆着笑。坊墙上挂着五彩幡旗,风一吹,哗啦啦作响,与檐角的铜铃唱和,像是在奏响一曲盛世欢歌。
     卯时三刻,祭天仪式在天坛拉开序幕。杨国奇身着十二章纹的衮服,头戴平天冠,一步步踏上三层汉白玉坛台。他身后,独孤伽罗穿着袆衣,裙摆上的翟鸟纹在晨光里栩栩如生。百官按品级排列,紫袍、绯袍、绿袍层层叠叠,像铺开的云锦。
     “奏《皇矣》!”礼官高声唱喏。
     编钟、磬、琴、瑟齐鸣,六十四名乐工奏响的乐章,庄严得让人心头发颤。杨国奇手捧玉帛,望着苍天,声音朗朗:“苍天在上,佑我大隋,国泰民安,四海归心!”
     坛下的百姓跟着山呼:“国泰民安,四海归心!”声浪滚过长安的街巷,惊得南飞的雁阵都盘旋了三圈。
     祭天礼毕,太庙祭祖、宫城受贺接踵而至。当杨国奇坐在太极殿的龙椅上,接受百官朝贺时,殿外传来通事舍人的唱名:“吐谷浑使者到——”
     吐谷浑使者捧着嵌玉的马鞭,躬身而入,身后的随从扛着两匹雪青马,马鬃上系着红绸:“我主愿以青海为界,岁岁纳贡,永为藩属!”
     “达头可汗使者到——”
     突厥使者献上一柄金柄弯刀,刀柄镶嵌着七颗红宝石,操着流利的汉话笑道:“可汗说,大隋皇帝若有差遣,突厥铁骑愿为前驱,踏平不服!”
     “沙钵略可汗使者到——”“阿钵

第二百九十四章 帝王暮色与少年星火[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