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柳江的晨雾像块浸透了靛蓝的棉布,将三都水族自治县的吊脚楼裹得严严实实。陆惊鸿蹲在月寨的百年枫树下,指尖捻着张泛黄的水书,树皮纸的纤维在指间簌簌作响 —— 这种用糯米浆粘合的特殊纸张,吸墨性极好,上面用毛笔蘸着紫黑色的 “紫胶汁”(水族特制的墨水,用某种寄生植物的树脂制成)书写的符号,在雾中泛着金属般的光泽。他怀里的地脉符突然发烫,沐王府那块刻着茶树纹的青铜片,边缘的茶油竟凝成细小的水珠,顺着水书的纹路流动,像在自动破译这些神秘的符号。
“潘老爹说这是‘反书,字是倒着写的。” 格桑梅朵抱着个竹篾盒从吊脚楼下来,盒里装着刚从水书先生家借来的《连山易》残卷,书页间夹着几片干枯的 “水柳” 叶,这种只生长在都柳江沿岸的植物,据说能让水书文字保持千年不褪色。她新换的蓝色土布裤上绣着水波纹图案,裤脚沾着些灰白色的河泥,里面混着细小的贝壳 —— 这是都柳江古河道的沉积物,只有在河床下三米处才能挖到。“刚才在水书碑林,发现有块石碑的缝隙里嵌着个微型芯片,芯片上的电路纹路,和水书里的‘天卦符号一模一样。” 她指着枫树根下的石臼,里面还残留着些黑色的灰烬,“潘老爹说这是‘烧书祭天留下的,每年端节(水族新年),要烧掉些没用的水书,烟子飘的方向能看出来年的吉凶。”
穿藏青色对襟衣的潘老爹从吊脚楼里走出来,手里捧着个铜制的 “水书箱”,箱子表面刻着 “二十八宿” 图案,锁扣是个精致的鱼形铜件 —— 水族传说中,文字是 “陆铎公”(水族传说中的造字神)从鱼肚里取出来的。老人的银须上挂着晨露,腰间的 “压腰石”(水族水书先生的法器,据说能镇压水祟)被摩挲得光滑如玉。“光绪年间,太平军想抢水书,结果船在都柳江打转,三天没走出十里地。” 老爹的水语带着汉语词汇,格桑梅朵在一旁翻译,“水书里藏着‘江河的密码,哪里有滩,哪里有礁,都写得清清楚楚。但现在的年轻人不爱学,说这是‘鬼画符,不如手机导航管用。” 他指着碑林里最新的一块石碑,“上个月有伙戴眼镜的人来拓片,说要做‘文字数字化,结果拓出来的字全是反的 —— 水书认主人,外人拓不走真东西。”
陆惊鸿将水书对着阳光举起。纸张的纤维在光照下格外清晰,竟与他随身携带的《皇极经世书》残卷的纸张结构完全一致,尤其是边缘的防虫蛀处理,都用了同一种草药 “芸香”。“不是普通的文字。” 他用放大镜观察水书符号,发现每个符号的转折处都有细微的顿挫,像密码学里的 “校验位”,“水族先民在创造文字时,就加入了防伪机制!这些符号不仅是字,更是套完整的加密系统,就像现代的二维码,不同的人扫出来的信息不一样。”
格桑梅朵突然敲响了挂在枫树上的铜铃。这是水族祭祀用的 “通神铃”,铃声清脆,却让潘老爹的水书箱发出了轻微的震动,像有什么东西在里面回应。“是‘共振!” 她眼睛亮起来,“水书的符号排列遵循特定的频率,就像乐谱上的音符,铜铃的声波正好能激活它 —— 阿尼哥派的经书上说,‘声符相通,如钥匙开门,这水书和铜铃定是一套完整的‘加密 解密系统。”
潘老爹突然从水书箱里取出本蓝色封皮的册子,封面没有任何文字,
第372章 水族水书?量子加密[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