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司令部的计划下达后,第56师团与暹罗旅团的任务由进攻调整为牵制;随后,第55师团向东推进,第33师团自驻地北上,两师将在吉大港会合,歼灭约翰牛第十四师,并切断其最近的补给港口。
若此目标达成,英帕尔将无法通过最近的海港获取补给,只能转而依赖陆运输送战略物资。
届时,鬼子可灵活选择后续行动:或是在后续作战中与第18师团协同,包抄约翰牛第四军并直接进攻英帕尔;或是与第55师团联手包夹曼德勒,进而制造出一个盟军无法忽视的战略缺口。
鬼子的计划已变更,但空战已然打响!尽管“喷火”战斗机在东南亚的部署环境远不及本土优越,受“水土不服”影响,且缺乏本土那般完备的雷达预警体系,但其核心性能指标仍无疑优于东瀛战机,加之飞行员的训练水平与作战经验更为丰富——此前作战失利,根源完全在于“喷火”战机糟糕的战术运用。
那些历经过不列颠空战或北非战役的飞行员,一度因过往战绩自视甚高,既严重缺乏对鬼子陆航战机性能的认知,也未制定针对性战术,反而傲慢地沿用旧战场经验,最终陷入“以己之短攻敌之长”的被动。
经过针对性战术训练,“喷火”与P40战机已全面优化了,练习了针对日寇战机的打法。凭借更强劲的发动机与综合性能优势,它们不再陷入日寇擅长的低空低速缠斗,而是始终保持高度优势,像猎鹰般盘旋于苍穹,冷静寻找致命一击的时机。
空战中,P40“战鹰”率先从高空俯冲而下,以雷霆万钧之势瞬间撕裂日寇战机编队。一旦敌机试图摆脱、转身反击,早已待命的“喷火”便如闪电般疾速切入,精准咬尾,将目标牢牢锁死于瞄准镜中,一击必杀。
P40一向以结构坚固着称,即便连中数弹仍能坚持作战;而日寇飞行员一旦专注于追击射击,却未察觉自己早已被“喷火”锁定,最终难逃被击落的命运。
更不利的是,陆航的“隼”式和“钟馗”多数仍挂载着航弹。所以甫一接战就陷入被动,第一波交锋即损失数架。匆忙投弹后虽勉强投入空战,却始终未能扭转战局。在接到指挥部撤退指令后,飞行中队从容返航机场。
至此,禅达这次的威胁已被瓦解,然而地面战事仍未止息——各部相继传来发现日寇大部队动向的情报,我军或追击、或阻击,烽烟未尽。可就在这片尚未平息的战火之外,另一场属于林译的战斗,正悄然逼近。
虞啸卿和唐基垂手
第162章 解除危机[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