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课后,李梅点开“教育集团”教师端APP。屏幕上跳出张小军和李晓的“个性化学习简报”:
张小军: 图形思维活跃(课堂涂鸦多为几何图形),抽象逻辑稍弱。建议:多提供实物模型或画图解题机会;关注其课堂专注力持续性(易在20分钟后分散)。
李晓: 语言理解力强,但自信心不足,课堂参与度低。建议:增加朗读、表达机会;设置阶梯式问题,逐步建立信心;关注其社交互动情况(课间独处频率较高)。
简报下方,系统还根据李晓的情况,自动推送了“教育集团”资源库中匹配的“增强自信心”微课视频和几个适合小组合作的趣味数学游戏方案。
李梅轻点屏幕,将游戏方案和微课链接分享到班级学习群,并给李晓妈妈发了一条私信:“晓晓今天课堂朗读表现很棒!建议在家多鼓励她大声朗读,附上一个有趣的小游戏,可以一起玩哦!”
冰冷的算法,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捕捉到最细微的学习状态波动,为教师提供了穿透表象的洞察和精准施教的“弹药”,让“因材施教”从理念走向可操作的日常。
场景三:农业生产的“先知”之手
长河镇河湾村,王老五家的稻田边。
神农集团的技术员小张和王强(王老五的儿子)正蹲在地头,盯着手机屏幕。屏幕上显示着“长河联合体”APP的“田间管理”页面。
页面中央是王老五家那块5.2亩的“玉晶香”稻田的卫星图,叠加着密密麻麻的实时数据:
土壤墒情:68%(适宜)
叶片氮含量(光谱分析):临界偏低
虫情监测(图像识别):发现稻飞虱若虫,密度:轻度
未来72小时天气:晴转多云,无雨
稻株生长阶段:孕穗期
突然,页面弹出一个醒目的金色提示框:
【AI农艺师建议:】
“* 追肥预警: 叶片氮含量临近下限,影响孕穗质量。建议:24小时内,按每亩施用缓释氮肥5公斤(联合体农资仓已备货,可预约无人机作业)。”
“* 植保建议: 稻飞虱若虫初现,未来三日天气利于其繁殖。建议:48小时内,使用生物制剂BT(苏云金杆菌)进行预防性喷洒(浓度:XXX,作业时间:清晨或傍晚)。无人机可同步执行。”
“* 灌溉建议: 当前墒情适宜,未来三日无雨,无需额外灌溉。”
王强看得目瞪口呆:“张工,这……这比您还准啊?”
小张笑着拍拍他:“这是‘安全云峡平台接入了全市气象、土壤墒情网数据,结合我们神农的作物生长模型和虫害预测算法算出来的!比人眼观察快,比经验判断准!”他点开APP上的“一键执行”按钮,“看,肥药需求直接发到联合体调度中心了,无人机队马上排班!”
远处天空传来轻微的嗡鸣声,一架农业无人机正灵巧地飞来,悬停在稻田上空,开始精准地播撒肥料。王老五背着手站在田埂上,眯着眼看着,嘴里念叨:“这铁鸟……比俺还懂庄稼哩!”
控制大厅中央。
秦风站在环形屏幕前,如同站在数字星河的中央。他凝视着那三条奔涌不息的数据江河在“智慧中枢”交汇融合,孕育出一个个精准的预警、一个个性化的方案、一条条优化的指令。
他的目光掠过应急响应的惊心动魄,滑过课堂互动的细腻温情,停留在稻田上空那灵巧的无人机上。
这不是冰冷的机器控制,而是数据血脉滋养下的城市有机生长。
“智慧中枢”的三维模型上,代表“安全”、“教育”、“农业”的模块之间,开始生长出纤细却坚韧的“数据神经束”。这些神经束,正悄然编织着一张覆盖全域、穿透层级的智慧网络。
周文走到他身边,低声道:“书记,三网融合的初级协同已经跑通。下一步,是让算法更聪明,让数据更鲜活,让协同更深入。”
秦风微微颔首,目光深邃:“这只是一个开始。当应急数据能预警校园隐患,当教育数据能反哺社区服务,当农业数据能优化城市供应链……当这些‘数据神经真正贯通全身,云峡,才算是拥有了感知风险、洞察需求、精准响应的‘智慧生命。”
他抬起手,指尖轻轻划过屏幕上那条连接着稻田与课堂、连接着应急与教育的无形数据流。
“数脉相连,智生根。”秦风的声音低沉而充满力量,“让算法服务于人,让数据温暖城市。这才是‘安全云峡的终极使命。”
屏幕的光映在他眼中,跳动着未来城市的璀璨光芒。在这片数据的沃土上,智慧的根系正悄然蔓延,滋养着这座城市的每一寸肌理,孕育着无限可能的新生。
喜欢。
第312章 数脉相连[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