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出来的实际效益!”他锐利的目光转向秦风和陈立,带着审视的压力:
     “我老头子要的是你们两个字:自主权!长河二期技术班子的组建,路线规划,预算大头怎么使,重大技术决策,这些我说了算!你们区里,当好服务兵,扫清机制障碍,做好资源保障!敢不敢放这个权?能不能接得住这个要求?”
     办公室里瞬间安静下来。让一个体制外的专家,手握一个区级重点项目最关键的技术决策权?这在当下,几乎是前所未有的挑战!风险与机遇同样巨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秦风几乎没有片刻犹豫,他站起身,神情郑重如同面对一场攻坚战的宣誓:“梁老,技术的事,交给您这个总指挥,我们云峡区绝无二话!需要什么资源保障,我们全力以赴!机制有问题,我们来破!您说的自主权,我们给!”
     “好!痛快!”梁老大笑一声,随即从随身携带的旧公文包里,摸出一份皱巴巴、却字迹清晰的手写大纲拍在桌上,“来,看看我这个‘引线人给你们准备的见面礼——长河二期‘光农智协同升级试验田概念框架!从育种筛选、专用组件试制、模型建立、传感器布局到系统集成、智能决策平台……咱们一步步推!”
     阳光透过窗棂,洒在那份凝聚着深厚智慧与一腔热忱的手稿上。新的征程,就在这朴实无华却又掷地有声的承诺中,悄然拉启。
     一周后,长河农光互补基地二期预留地块。
     早春的风仍带着寒意,吹拂着空旷平整的土地。梁思远一身便装,外罩一件半旧的藏青色夹克,脚踏沾满泥土的运动鞋,已经在这片尚为白纸的土地上深一脚浅一脚地独自走了两天。秦风、陈立陪着省农科院、国内几家顶尖光伏材料实验室的负责人和技术骨干来到现场时,远远就看到梁老正蹲在地头,拿着一把尺子仔细丈量着地面起伏的微小坡度,又时不时站起来,看看太阳的角度,在本子上快速记着什么。
     “梁老!”秦风快步上前,“您怎么自己先摸上了?”
     梁老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爽朗一笑:“纸上谈兵害死人!种庄稼的事,心里没点盘算就想下笔,画出来的都是歪脖子树!”
     他指着眼前看似平整的地块,语重心长地对周围一圈老中青三代技术人员说:
     “你们看,这块地方向是缓坡向阳,东高西低!日照累积量从东往西递减接近8%!板下温湿度随着板间距由密变疏会形成梯度变化!这种微地形,在卫星图上看就是一条平滑的曲线!可落到地面具体怎么打桩?桩多高?板间距排多大?往东边排密点,西边排疏点?这个度差多少算最优?”
     他目光扫过几位面现思索的农科院专家:“老李,你们试验田最头疼的就是同品种、不同位置作物长势差异不好解释吧?根子就在这种微小环境的非均匀分布被忽视了!”
     他又转向几位年轻的材料专家:“小伙子,你们实验室调出来的新组件,光谱指标好看得很,放到均匀环境里测试没问题,可一到这种有梯度的实地,板下光环境变了样,作物接受的有效光照还是不是你们设计的那样?测过没有?”
     一席话,说得在场所有人都若有所思,表情认真起来。梁老拿起脚边一个土疙瘩掂了掂:“模型是指导,但模型也需要大地这个最忠实的老师来验证、校准、修正!长河二期这块‘试验田,从今天起,就不再只是一块等着打桩盖板的空地,它是我们未来智能化农业综合体的‘活模型,每一寸土地都要吃透,每一个参数都要从泥土里抠出来!”
     秦风看着这位满头银发却如老农般匍匐于土地之上的学者,看着他在寒风微尘中指点江山的背影,胸腔里涌动着滚烫的敬重与感动。这不是在办公室里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学术权威,这是一位真正将智慧和学问深深扎根在泥土里、用脚步丈量科技与产业融合路径的探路者!这“薪火”,接过来了!
     远处,几台测绘无人机发出轻微的嗡鸣声,在梁老的指挥下缓缓升空,开始进行前所未有的高精度地形和原始小气候本底数据采集。这细微的声响,如同春日冰河开裂的第一声脆响,预示着长河二期这一场融合了前沿科技与大地的宏大实验,已然开始。
    喜欢。
  

第291章 老专家[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