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风发时,捧着一尊色彩鲜艳、繁复精巧的面塑《八仙过海》参展时的影像。耳边是李老沙哑却字字清晰的慨叹:“……那些机器打出来的东西,规整,但没魂!手底下出来的活儿,沾着人的气儿,千遍万遍,心意磨进去了!这才叫手艺!”他颤抖的手抚过一条刚刚打磨出底金纹路的剔红盘,那是时间与心魂的刻痕。
     陶青的手指猛地蜷缩了一下,照片上父亲模糊的笑容和他手中那鲜活得仿佛要破纸而出的面塑八仙,像针一样刺穿了她长久以来的恍惚麻木。父亲的东西,也曾是有“魂”的。而那份魂,是不是在她刻骨的悲伤与怨恨里,早已随着那场毁灭性的大火飘散了?甚至没能留下几件像样的影像记录?一股强烈的悔恨与不甘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指关节捏得发白。也许……李老坚守的,不只是他的漆器?秦风做的……也不只是抓坏人?
     这股因文化与传承焕活而涌动的热流,也正激荡着更广阔的水域。
     沈明昊刚挂掉一个电话,眉头紧锁。助理递过来一份包装奢华的沉甸甸的企划书。封面烫金的“京耀资本”Logo异常刺眼。封面内页一行加粗标题:《华夏绝艺——全球视野下的非遗瑰宝大型纪录片及衍生开发计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沈总,他们那位文娱投资的刘总,还在会客室等您明确答复。”助理低声说。
     企划书内容极具诱惑力:千万级投资预算,独家承制权绑定,依托京耀全球宣发渠道打造“中国非遗世界IP”。但潜台词像未开封的墨一样漆黑沉滞:一切主导权必须掌控在京耀手中,包括后期开发、周边衍生品甚至独家旅游代理。
     沈明昊翻了几页,指尖滑过那雄心勃勃的“商业闭环模型”,眼神却落回到电脑屏幕上《流光不语》剧组用“光影设备租”平台平价设备拍出的剔红特写镜头。那流转着灵魂光芒的金线,在李老布满岁月沟壑的枯手指尖跳动。他抓起桌上的电话,语气温和但不容置疑:“老刘,京耀的格局和实力,我非常钦佩。但这个非遗项目……合作共赢才能长久。独家?我们不做。云峡这片地,手艺是手艺人的根本,不是资本流水线上的标准化产品。开放生态,各展所长,才是根植沃土的活法。”
     放下电话,沈明昊点开“光影设备租”后台。一个标记着“【非遗】技术保护合作专区(初期构想)”的加密文档,悄然创建。他想起陶青在技术上的那份天分。也许,合作的方向应该更近一点?
     影视城东区原用于置景的废旧仓库,被开辟成了“透明片场——电影工业研学基地”。一批中学生头戴安全帽,好奇地看着巨大的绿色幕布和布满追踪点的摄像臂架。讲解员指着旁边屏幕上同步的拍摄流程管理链页面:“看到吗?从剧本分镜上链,到服装道具签收单,场景搭建材料报备,特效渲染任务分配,全链透明化执行追踪,杜绝混乱和浪费!”
     “哇!拍个电影原来这么复杂!”孩子们惊叹。
     一个扎着马尾的女孩指着链上实时更新的群演调度表:“我爸妈说,在群演权益链上,再也不会被呼来喝去白干活了!”她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自豪。
     阳光穿过高耸的窗格,将那些投射在绿色幕布上的人影,还有讲解屏幕上流动的光点与数据,映成一个个微小却明亮的光斑。光影在这里交汇,不再是虚无的幻梦,而是开始真正扎根于一片名为“希望”的土地。而那传承了千年的气韵,正通过科技的针脚,重新缝补进这座城市日渐丰满的血肉里。
    喜欢。
  

第217章 光影聚力[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