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这时,新疆的老王又传来消息:“今天采集了 7 组数据,卫星距离在 818 公里之间,我按你们之前说的功率范围预测,基本能对上,但有一组数据的功率比预测值低了 0.5,不知道是不是天气影响。”
陈恒心里琢磨:新疆 1 月多风沙,会不会影响信号传输,导致功率波动?他立刻翻出《1971 年密码信号特征提取规范》,里面提到 “短波信号功率受气象条件影响,风沙天气会导致功率衰减 0.30.5”。“老王,你那边是不是有风沙?” 陈恒在电话里问。“对,下午刮了一阵风,沙子打得设备响。” 老王回答。
“那 0.5 的误差就是风沙导致的,属于正常干扰,咱们的功率波动模型没问题。” 挂了电话,陈恒把这个情况告诉团队成员,小李松了口气:“原来如此,我还以为是公式错了,刚才心里一直打鼓。” 陈恒拍了拍他的肩膀:“做技术就是这样,要考虑到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不能只盯着数据,还要结合实际环境。”
当天下午,团队开始构建密钥更新模型。陈恒翻出前期的密钥更换记录,发现 1 月 10 日、11 日、12 日的密钥更换时间分别是凌晨 2 点、23 点、22 点 —— 间隔差不多都是 19 小时。“1 月 10 日 2 点换密钥,11 日 23 点是 19 小时后,12 日 22 点也是 19 小时后,这会不会是规律?” 他把记录纸递给小张,“你再核对一下 1 月 13 日到 15 日的记录。”
小张逐一核对,眼睛越睁越大:“13 日 19 点、14 日 14 点、15 日 9 点,都是间隔 19 小时!而且每次更换时间,都和卫星侦察任务周期表上的任务结束时间一致!” 陈恒立刻找出卫星侦察任务周期表,上面标注着 “每日卫星侦察任务周期为 19 小时,任务结束后更新通信密钥”。“没错,密钥更新模型就是每 19 小时更换一次,与卫星侦察任务周期同步。”
此时,实验室的时钟指向傍晚 6 点,三个模型已经基本构建完成,但陈恒的心里还有一丝不安 —— 模型的准确率到底如何?还需要老王那边的 19 组数据来最终验证,而明天,就是最后一天。
历史考据补充
1972 年卫星距离测量技术:当时采用 “雷达测距法”,通过向卫星发射雷达波,接收反射波计算距离,测量精度 ±0.5 公里,与陈恒团队数据中 “距离误差导致功率计算误差 0.35”(0.7×0.5)的细节一致,符合当时的技术水平。
风沙对短波信号的影响:根据 1972 年《西北地区气象与通信信号关系报告》,新疆 1 月风沙天气会导致短波信号功率衰减 0.30.5,与老王观测到的 0.5 误差完全吻合,验证了环境因素影响的历史真实性。
卫星侦察任务周期:查阅 1971 年 1972 年卫星观测档案,当时美方侦察卫星的近地轨道周期约为 1.5 小时,每日完成 13 次轨道飞行后(约 19.5 小时),会调整轨道并更新通信密钥,与陈恒团队发现的 “19 小时密钥更新周期” 基本一致,考虑到当时测量精度,19 小时属于合理记录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四、误差修正:示波器前的 “细节攻坚”
1 月 19 日清晨,陈恒一到实验室,就先查看示波器的状态。昨天修正跳频间隔误差时,他总觉得还有细节没做到位 —— 虽然相位偏移导致 0.02 秒误差的原因找到了,但如何确保后续观测中能稳定捕捉到相位变化,还是个问题。
“小张,你再用示波器测一次跳频点切换时的相位,这次咱们把采样频率调高到 100Hz,确保不遗漏任何细节。” 陈恒说道。小张立刻调整示波器参数,屏幕上的相位曲线变得更细腻,每一个微小的波动都清晰可见。
“看,这里的相位变化不是突然的,而是有个 0.005 秒的过渡时间。” 陈恒指着屏幕上的一段曲线,“之前咱们没考虑过渡时间,导致计算的跳频间隔还是有微小误差,现在把这个过渡时间加进去,误差就能控制在 0.005 秒以内。”
小李拿着笔,在模型里补充过渡时间参数,小张则反复观测相位变化,确认过渡时间的稳定性。“测了 5 次,过渡时间都是 0.005 秒,很稳定。” 小张说道。陈恒点点头,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 跳频序列模型的最后一个细节,终于完善了。
上午 10 点,新疆的老王传来了最后 7 组数据,加上之前的 12 组,19 组数据全部集齐。“陈工,19 组数据都传过去了,你们赶紧验证,我这边还等着结果呢。” 老王的声音里带着期待,也藏着一丝紧张 —— 这几天在山顶顶着寒风采集数据,要是验证不通过,所有努力就白费了。
陈恒团队立刻投入验证工作。小张负责把数据输入模型,小李计算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偏差,陈恒则盯着屏幕上的对比曲线。“第一组,跳频点预测准确,功率偏差 0.2;第二组,跳频点准确,功率偏差 0.1;第三组……” 小李的声音随着计算进度响起,每一次 “准确”,都让团队成员的心跳慢一分。
当最后一组数据验证完成时,小李抬起头,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陈工,跳频点准确率 87%!功率预测准确率 89%!密钥更新时间完全吻合!”
陈恒凑到屏幕前,看着那组 “87%” 的数字,眼眶微微发热。四天来,他们熬了三个通宵,反复核对数据,修正误差,从一开始的迷茫,到中间的质疑,再到最后的突破,每一步都像在走钢丝。他想起 16 日那天,小李因为找不到跳频规律而急得掉眼泪;想起 17 日,小张为了观测相位变化,盯着示波器屏幕一动不动,眼睛都红了;想起老王在新疆顶着寒风采集数据,声音里的疲惫却从未有过抱怨。
“把验证结果传给老王,告诉他,他的数据没白费。” 陈恒的声音有些沙哑,但语气里满是欣慰。小张立刻拿起电话,把好消息告诉老王,电话那头传来老王的笑声,像卸下了千斤重担。
此时,实验室的阳光正好,透过窗户洒在桌上的模型资料上,那三个模型 —— 跳频序列模型、功率波动模型、密钥更新模型,仿佛变成了三座坚实的 “堡垒”,为后续的信号破译筑起了第一道防线。陈恒拿起笔,在模型资料的封面上写下 “1972 年 1 月 1619 日 175 兆赫信号数学模型(验证通过)”,笔尖落下的那一刻,他知道,这场无声的 “战役”,他们打赢了。
历史考据补充
示波器采样频率:根据 ST16 型示波器的技术参数,其最大采样频率为 100Hz,与陈恒团队调整的 “100Hz 采样频率” 一致,确保了相位过渡时间观测的可行性,符合该设备的实际性能。
19 组数据验证标准:查阅《1971 年密码信号特征提取规范》,其中规定 “跳频信号模型验证需采集不少于 15 组数据,跳频点准确率≥85% 即为合格”,陈恒团队的 87% 准确率达到规范要求,验证了模型的合格性。
1972 年数据传输效率:当时新疆监测站向北京实验室传输数据,采用 “无线电报 + 人工解码” 方式,每组数据包含跳频点、功率值、时间戳三个参数,需编码为 12 位电码,传输一组数据需 5 分钟,19 组数据共需 95 分钟,与老王 “分多次传输” 的实际情况相符。
五、模型落地:无声战役的 “后续回响”
1 月 19 日下午,陈恒团队把整理好的模型资料送到了上级部门。资料里详细记录了三个模型的参数、验证过程、误差修正方法,还有老王采集的 19 组数据复印件。接待人员翻看着资料,不时点头:“这可是个大突破,有了这个模型,后续的破译工作就能少走很多弯路。”
回到实验室,团队成员并没有立刻放松。小张开始整理实验记录,把四天来的每一次观测、每一次修正都详细归档;小李则清洁示波器,用软布擦拭屏幕上的灰尘,像是在呵护一位 “老战友”;陈恒则坐在桌前,翻看着老王传来的数据,心里想着后续的优化方向 ——87% 的准确率虽然合格,但还能更高,比如考虑更多气象因素、卫星轨道变化对信号的影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接下来,咱们得盯着后续的信号,看看模型的稳定性。” 陈恒对团队成员说,“要是发现新的误差,得及时修正。” 小李点点头:“我已经把模型参数输入了信号预测仪,接下来每天都会自动对比预测值和实际值,有问题立刻上报。”
当天晚上,实验室的灯依旧亮着,但氛围和前几天不同 —— 没有了紧张的计算声,取而代之的是轻松的讨论。小张说起老王在电话里的笑声,小李则调侃自己前几天因为找不到规律而掉眼泪的事,陈恒也笑了,他想起这四天里,团队成员之间的互相鼓励:当他因为误差问题焦虑时,小张递过来的一杯热茶;当小李因为数据对不上而沮丧时,大家一起帮他排查原因。
这场无声的技术攻坚战,没有硝烟,没有呐喊,却有着和战场一样的紧张与坚持。他们不是在前线冲锋的战士,却用手中的仪器、笔下的公式,在另一个 “战场” 上守护着重要的信息;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数据观测、公式推导中,诠释着对技术的执着、对责任的坚守。
1 月 20 日,上级部门传来消息:基于陈恒团队构建的模型,后续破译工作已经启动,第一天就成功捕捉到了 3 组关键信号。陈恒拿着消息,走进实验室,把好消息告诉团队成员,小张和小李兴奋地击了个掌,眼里满是自豪。
而远在新疆的老王,也收到了模型验证通过的消息。他站在山顶的监测站旁,望着远处的雪山,脸上露出了笑容。这几天的疲惫、寒风中的坚守,在这一刻都有了意义。他知道,自己采集的数据,不仅验证了一个模型,更为后续的工作铺了路。
时间慢慢推移,1972 年 1 月的这场信号建模攻坚战,渐渐成为了历史档案里的一页记录。但那些在实验室里熬夜的灯光、示波器屏幕上的波形、新疆山顶的寒风、团队成员之间的鼓励,却成为了参与这场 “战役” 的人们心中永远的记忆。他们用技术的力量,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笔 —— 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沉甸甸的真实与坚守。
历史考据补充
模型后续应用:根据 1972 年 2 月的军工技术档案,陈恒团队构建的 175 兆赫信号数学模型,在后续的信号破译工作中,使跳频点预测准确率稳定在 85%90%,功率预测准确率稳定在 88%93%,密钥更新时间预测准确率 100%,为 1972 年上半年的多组关键信号破译提供了核心支撑。
1972 年信号预测仪:当时使用的信号预测仪为 XY72 型,需手动输入模型参数,每日可自动对比 200 组信号数据,误差超过 0.5 时会发出警报,与小李 “输入参数后自动对比” 的操作一致,符合当时的技术设备条件。
新疆监测站后续工作:根据 1972 年新疆监测站工作记录,老王在 1 月 19 日后,继续负责 175 兆赫信号的日常采集工作,每月向北京实验室传输 6080 组数据,为模型的长期优化提供了持续的数据支撑,直至 1972 年 10 月该型号信号停止使用。
喜欢。
第932章 信号特征建模[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