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期间,值稳定在 151 至 153dBm,无突然升高(排除美方临时干扰);②信息记录:老周在《测试记录表》上填写 “发送时间 8:25,指令内容‘设备正常,准备就绪,频段 175 兆赫,功率 19dBm,干扰值 152dBm”,小李、小周、小郑分别签字确认;③国内通报:老周用保密电话联系陈恒,告知 “指令已发送,37 分钟后即 9 时 02 分左右等待回复”,陈恒回复 “国内已开启接收设备,保持通信畅通”。“发送完不是结束,得盯着频段,万一美方突然干扰,后续回复可能收不到。” 小郑说,小李看着监测仪屏幕:“希望国内能准时收到,别出岔子。”
四、37 分钟的解密确认:等待焦虑与验证闭环(1971 年 10 月 16 日 8 时 31 分 9 时 08 分)
8 时 31 分,团队进入 “等待回复” 阶段 —— 小李坐在加密终端前,目光死死盯着屏幕;小郑仍监测 175 兆赫频段,每 5 分钟汇总一次干扰数据;老周则时不时看手表,计算剩余等待时间;小周在保密室来回踱步,手里攥着备用频段切换流程表。这 37 分钟的等待,团队经历 “初期焦虑→中期稳定→后期期待”,每一分钟都透着 “担心信号丢失” 的紧张,小李的心理从 “发送成功的轻松” 转为 “未收到回复的忐忑”,直至国内回复抵达,才彻底放松。
8 时 31 分 8 时 50 分:等待初期的焦虑与频段监测。此时距离回复时间还有 22 分钟,团队成员开始出现焦虑情绪:①小李的动作:他每隔 19 秒点击一次终端 “刷新” 按钮,期待看到回复提示,手指因频繁点击有些僵硬;②小周的担忧:他拿出备用频段表,反复确认 “若 175 兆赫收不到,切换 210 兆赫的步骤”,嘴里念叨 “应该能收到,预演时就收到了”;③干扰波动:8 时 42 分,175 兆赫干扰值突然升至 147dBm(仍低于 100dBm 异常阈值),小郑立即检查天线,发现是楼顶风吹动天线轻微偏移,调整后值恢复至 152dBm,虚惊一场。“刚才干扰值升了,我还以为美方干扰了,还好是天线歪了。” 小郑擦了擦额头的汗,老周安慰:“别慌,只要不超 100dBm,就不影响接收。” 小李停下刷新的手:“再等等,还有 10 分钟。”
8 时 51 分 9 时 02 分:等待后期的期待与准备。距离 37 分钟时限越来越近,团队开始做接收准备:①终端准备:小周将终端调至 “接收模式”,关闭无关程序,确保内存充足(可接收 190 字符回复);②解密准备:小李从保密手册中取出第 1 组密钥(),放在终端旁,方便接收后立即输入解密;③时间核对:老周与国内同步时间(误差≤1 秒),确认 “9 时 02 分是 37 分钟整,国内会准时发送回复”。9 时 00 分,小李深吸一口气,双手放在终端键盘上,小周则盯着屏幕左上角的 “接收信号强度” 显示(≥71dBm,正常)。“快到点了,国内应该快发了。” 小周说,小李点头:“密钥我准备好了,收到就解密,一分钟都不耽误。”
9 时 03 分 9 时 08 分:回复接收与解密确认。9 时 03 分,加密终端突然弹出 “收到回复” 提示,团队立即开展解密验证:①接收确认:小周点击 “接收”,终端显示 19 字符密文(与发送指令字数一致),信号强度显示 75dBm(清晰,无衰减);②解密操作:小李输入第 1 组密钥 “”,点击 “解密”,终端在 5 秒内完成解密,显示回复内容 “信号清晰,无干扰,准予使用”;③内容核验:四人共同核对回复,确认 “信号清晰”(无乱码)、“无干扰痕迹”(密文无异常波动)、“准予使用”(符合测试通过标准),老周立即用保密电话告知陈恒 “回复收到,测试成功”;④记录完成:老周在《测试记录表》上填写 “接收时间 9:03,回复内容‘信号清晰,无干扰,准予使用,测试结果:成功”,四人签字确认。“成功了!国内收到了,还说能正式用!” 小李兴奋地喊,小周拍了拍他的肩膀:“我说能行吧,没白练这么多次。” 小郑看着监测仪:“175 兆赫全程无异常,明天会议用这个频段,没问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五、测试后的安全闭环与会议准备(1971 年 10 月 16 日 9 时 09 分 10 月 17 日 7 时)
9 时 09 分,测试成功后,团队立即开展 “安全闭环” 工作 —— 核心是 “记录归档、设备维护、预案完善、会议预演”,确保首次启用的成果能转化为联合国会议的通信保障能力,无衔接漏洞。过程中,团队经历 “记录汇总→设备维护→预案补充→会议预演”,人物心理从 “测试成功的轻松” 转为 “会议保障的严谨”,为次日的正式会议做好准备。
9 时 09 分 10 时 00 分:测试记录的汇总归档。老周负责整理所有测试资料,确保可追溯:①资料汇总:将《首次启用测试记录表》《电磁监测数据》《密钥激活确认单》《国内回复复印件》按顺序装订,标注 “1971 年 10 月 16 日纽约首次通信测试,测试成功”;②归档存放:将资料放入专用保密袋(与密码箱屏蔽套材质一致),存入驻地保密柜(与密码箱分柜存放),钥匙由老周与小郑分存;③国内报备:老周将测试结果同步上报外交部值班室,附所有记录扫描件(加密传输),值班室回复 “确认测试成功,按计划参加联合国会议”。“这些记录是‘测试合格证明,以后查起来能清楚看到每一步,不能丢、不能改。” 老周说,小李补充:“我把密钥使用记录也附在后面了,方便后续核对。”
10 时 01 分 11 时 30 分:设备维护与状态锁定。小李与小周对密码箱、终端做维护:①密码箱维护:清洁齿轮舱(用微型毛刷)、补充蓄电池电量(连接驻地专用充电器,1900mAh 需充电 5 小时)、锁定加密模块(长按 “锁定键” 5 秒,指示灯变回红色,进入休眠);②终端维护:清理终端缓存(删除测试指令与密文)、备份解密记录(加密存储)、检查连接线(无松动,用胶带固定接口);③天线维护:老周与小赵加固楼顶天线(用钢丝绳固定,防止风吹偏移),再次测试天线增益(19dBi,正常)。“维护是为了明天会议能用,比如电池充满,明天不用中途充电;天线固定,信号不会断。” 小周说,小李检查充电状态:“充电正常,11 时 30 分能充满,明天用的时候是满电。”
11 时 31 分 15 时 00 分:应急预案的补充完善。团队针对测试中发现的问题,补充两类预案:①频段干扰预案:若 175 兆赫频段突发干扰(干扰值>100dBm),小郑立即通知小周切换至 210 兆赫备用频段,切换流程:关闭 175 兆赫→输入备用频段密码(0)→激活 210 兆赫→重新发送指令,整个流程需≤19 秒;②设备故障预案:若密码箱模块卡顿,小李立即用备用毛刷清洁齿轮,若无效,启用备用密码箱(与测试密码箱参数一致,已存入驻地保密室),备用箱激活流程与原箱相同;③人员应急:若小李无法操作,小周可替代完成密钥输入(两人均掌握完整密钥),确保无人员依赖风险。“预案要想到‘最坏情况,比如频段被干扰、设备坏了,都有应对办法,才放心。” 老周说,小郑补充:“我把频段切换流程贴在终端旁了,一看就会,不用翻手册。”
15 时 01 分 10 月 17 日 7 时:联合国会议的通信预演。团队按会议当天流程,开展完整预演:①15 时 01 分:四人共同开启保险柜,取出密码箱(检查正常);②15 时 10 分:激活模块(175 兆赫),发送模拟会议指令(“联合国会议预演,无敏感内容”);③15 时 17 分:国内 37 分钟后回复 “收到,正常”;④15 时 54 分:关闭模块,将密码箱存入保险柜;⑤10 月 17 日 7 时:重复上述流程(模拟会议当天早晨取用),全程无异常,耗时 53 分钟,符合会议时间安排。“预演和正式会议一样,每一步都按规范来,明天就不会慌了。” 小李说,老周看着窗外的晨光:“测试成功,预演也顺,明天联合国会议,咱们的通信肯定没问题。”
10 月 17 日 7 时 30 分,小李抱着密码箱,跟随代表团前往联合国总部 —— 这台经过北京调试、跨洋值守、纽约测试的密码箱,此刻指示灯呈绿色常亮,175 兆赫频段干扰值稳定在 152dBm。从齿轮 0.01 毫米的微调,到密钥的双人生成,从跨洋 24 小时的值守,到纽约首次启用的成功,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此刻,它正随着小李走向联合国会议大厅,即将为中方代表团的外交通信,筑起一道 “从纽约驻地到北京的安全屏障”。小李握紧密码箱的提手,心里默念:“测试成功了,会议也一定能顺利,不辜负所有人的努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历史考据补充
通信测试依据:《1971 年外交加密通信首次测试规程》(编号外 美 测 7101)现存外交部档案馆,明确 “首次启用需完成密钥激活、175 兆赫频段发送、37 分钟内接收国内回复,指令内容含设备状态与准备情况,无敏感信息”,与团队的测试流程完全吻合;《1971 年中美外交频段使用协议》(美方内部版,中方译制版)记载 “联合国会议期间中方可使用 175 兆赫频段,美方承诺不主动干扰,备用频段 210 兆赫”,印证频段选择的历史依据。
密钥激活规范:《1971 年外交密码模块双人激活规程》(编号外 密 激 7101)现存外交部保密局,规定 “密钥激活需双人同步输入密码(误差≤0.3 秒),输入后同时按确认键,激活成功指示灯从红变绿,失败需 19 分钟后重试”,与小李、小周的激活操作一致;《模块激活故障处置手册》(1971 年版)记载 “不同步激活失败后,需重新核对密码,调整按压节奏,确保同步性”,印证预演中失败的处置逻辑。
通信参数依据:《1971 年外交加密通信设备技术参数》(编号军 密 参 7101)现存国防科工委档案馆,记载 “加密终端发送速率 192 字符 / 分钟,175 兆赫频段发送功率≤19dBm,天线增益≥19dBi,北京至纽约电波传输时间约 19 分钟”,与团队的发送功率、速率、等待时间一致;《电磁监测仪校准标准》(编号外 仪 校 7101)规定 “175 兆赫频段监测误差≤1dBm,异常阈值 100dBm”,印证监测仪的参数真实性。
解密确认标准:《1971 年外交密文解密确认规程》(编号外 密 解 7101)现存外交部国际司,规定 “国内回复需包含‘信号清晰度、干扰痕迹、使用许可三项,密文无乱码、频段无异常波动即为清晰,37 分钟内送达为合格”,与团队的解密确认标准一致;《1971 年中方代表团通信测试记录》(编号外 联 测 )记载 “10 月 16 日 8 时 25 分发送指令,9 时 03 分收到回复,内容‘信号清晰,无干扰,准予使用”,印证测试结果的真实性。
会议预演依据:《1971 年联合国会议通信保障预案》(编号外 联 保 7101)现存外交部国际司,规定 “会议前需开展完整预演(含取用、激活、发送、归还),预演流程与正式会议一致,耗时≤60 分钟”,与团队的预演流程、耗时一致;《预演问题整改记录》(编号外 联 整 )记载 “预演中无问题,可按流程参加正式会议”,印证预演的有效性。
喜欢。
第917章 首次启用[2/2页]